|宇法知識工程網|官網 - 專辦律師司法官補習函授上榜推薦

關 於 我 們

函 授 介 紹

線 上 購 課

最 新 進 度

國 家 考 試

討 論 區

常 見 問 題

學 員 服 務

心 得 分 享

歷 屆 試 題

解答更新•試閱

刷卡服務,請先聯繫宇法!

購物車新推出!提供超取付款與線上刷卡

蝦皮賣場,提供7-11、全家超商及蝦皮店到店取貨付款

刷卡服務,請先聯繫宇法!

宇法官方YouTube頻道

掃描 LINE QRcode,聯繫宇法更方便有效!
跨平台加密影片操作使用說明

考神網

首宇

首宇

最新通過法案、立法歷程

各校研究所歷屆考古題

考題檢索

法規檢索

主管法規、判解函釋、裁判書、簡易案件

跨世紀的現代司法、司法正義新作為

[ 回討論區 ]   [ 我要回覆 ]
討論主題 尼各馬科倫理學
發表人 亞里斯多德的  

發表日期

2/19/2011 3:39:58 AM
發表內容   《尼各馬科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亦譯作《宜高邁倫理學》),中心議題在於「幸福」,將之視為人生最終目的與至善,探討了道德行為發展的各個環節和道德關係的各種規定,論述了德性的形成及其類型以及道德行為的準則和人生理想等。

  在亞氏以前,希臘哲學家們對倫理道德問題都廣泛討論過,可是亞氏卻是第一個道德哲學家,因為他把人生倫理道德的原則原理建立成一種專門學問,可以說他是倫理學的創始者,本書也成為亞氏的主要倫理學著作,西方倫理學史上第一部倫理學專著。

  全書共十卷。亞氏在一開始時,證明人生有一種最好的目的,人必須認識這個目的,這就要借重倫理學或道德哲學的研究了;以後亞里斯多德也指出研究倫理學最適宜的方法及什麼人適宜研究這門學問。先是把一般人的意見考察之後,指出人的幸福建立在完全合乎理智,完全合乎道德,長久而完善的生活上。這是第一卷所討論的。在第二、三、四、五等卷,亞氏討論倫理道德與相反道德惡習的性質,並在第六卷也討論了理智的德性;在第七卷討論過貞操與縱慾。在八、九兩卷論友愛。第十卷論快樂,並論幸福,而幸福纔是德性的真正目標。

   
回覆 福科與哈貝瑪斯 在2/21/2011 1:51:30 AM的回覆:
福科:.........如果這意味著寫一部關於現在的歷史,那才是我的興趣所在。

哈貝瑪斯:在我這一代對我們的時代進行診斷的哲學家圈子裡,福科是對時代精神影響最持久的。

回覆 傅柯與哈貝瑪斯 在2/21/2011 2:26:47 AM的回覆:
傅柯後來在美國待了很久,首先在水牛城大學,後來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傅柯在舊金山的同性戀社群中,尤其在BDSM社群中的活動使他染上了愛滋病,因為當時人們還不知道這種病。1984年傅柯逝世於巴黎,一開始一些他的朋友和家庭成員否認他死於愛滋病。
回覆 王爾德的 在2/21/2011 2:47:54 AM的回覆:
19世紀末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英國上流社會新舊風尚的衝突激烈。王爾德的自由作風和大膽的政治作風很快使他成為了這場衝突的犧牲品。1895年,昆斯貝理侯爵(Marquess   of   Queensberry)因兒子阿爾弗萊德·道格拉斯(Lord   Alfred   Douglas;別名「波西」(Bosie))與王爾德交往而令到父子不和,並公然斥責王爾德是一個雞姦者(當時尚未產生「同性戀」這個概念)。

對此,憤怒的阿爾弗萊德叫王爾德立刻上訴,告侯爵敗壞他的名譽。結果王爾德上訴失敗,更被反告曾「與其他男性發生有傷風化的行為」(committing   acts   of   gross   indecency   with   other   male   persons)。根據當時英國1855年苛刻的刑事法修正案第11部分,王爾德被判有罪,在瑞丁和本頓維爾監獄服了兩年苦役。這兩年,王爾德停止了戲劇創作,在獄中寫下了詩作《瑞丁監獄之歌》和書信集《深淵書簡》。在這兩部作品中,他的風格發生了轉變,已很難尋得唯美主義的影響。在王爾德服刑期間,妻子康斯坦斯與兩個孩子改姓為荷蘭德(Holland),移居意大利,而他社交界和文學界的大多數朋友都對他避之唯恐不及。只有寥寥數人如劇作家蕭伯納仍挺身維護他。

回覆 卡倫霍妮的基本理論 在2/21/2011 4:54:34 PM的回覆:
霍妮(Karen   Horney,或譯霍爾奈,1885年9月16日-1952年12月4日),德國知名心理學家,新弗洛伊德學派研究者。對基本焦慮研究貢獻良多,並提出理想化自我的心理學概念。1915年獲得德國柏林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後移居美國。

霍妮的基本理論
霍妮反對弗洛伊德將人類的心理現象歸結為生死驅力、性衝動(Libido)與陰莖羨妒(Penis   envy)等概念,認為人類某些的精神衝突是由外部文化及環境造成的。

在人格發展方面,弗洛伊德理論認為女性的精神障礙是基於對男性「陰莖羨妒」,霍妮卻採取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觀點,指女性希望成為男性是因為希望擁有那些被我們的文化認為屬於男性的特質或特權,比如力量、勇氣、獨立、成功、性自由及選擇伴侶的權利,這些都是文化因素而非生物因素決定的。霍妮亦指出當男性(男孩)發現自己沒有懷孕生育的本能時,他們反而會產生妒忌及自卑,所以男性表現出的進取心,爭取成功是對這種自卑感的補償。
回覆 20世紀哲學 在2/21/2011 5:18:58 PM的回覆:
20世紀哲學流派
現象學
維也納學派   -   邏輯實證論   -   分析哲學
存在主義
法蘭克福學派   -   批判理論   -   西方馬克思主義
結構主義
解構主義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法國哲學家和「思想系統的歷史學家」。他對文學評論及其理論、哲學(尤其在法語國家中)、批評理論、歷史學、科學史(尤其醫學史)、批評教育學和知識社會學有很大的影響。他被認為是一個後現代主義者和後結構主義者,但也有人認為他的早期作品,尤其是《詞與物》還是結構主義的。他本人對這個分類並不欣賞,他認為自己是繼承了現代主義的傳統。他認為後現代主義這個詞本身就非常的含糊。
回覆 大江大海騙了你 在2/21/2011 5:22:06 PM的回覆:
李敖槓上龍應台 出書痛批「大江大海」騙了你(2011/02/11   21:30)
   「大師」李敖出新書《大江大海騙了你》槓上作家龍應台。(圖/擷取自網路)   .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作家龍應台2009年推出的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描述了民國38年後的國共史,書中情感交織的內容和龍應台招牌的細膩筆鋒,曾讓該書一度遭到大陸封殺。不過近日作家李敖卻出版了一本《大江大海騙了你》,痛批龍應台筆下所寫內容與史實大不相同,並表示龍應台已經踩到自己的線,自己才是現代史的內行人。   

被譽為「華人最犀利的一支筆」的龍應台,09年費時400日才完成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書中談到不少近代史,這樣的內容卻讓同為作家的李敖大感不滿,並在上個月底出版了一本名為《大江大海騙了你》的新書,打算揭露龍應台的謊言。   

對於自己費時40日寫作,並出書槓上龍應台,李敖對外表示,自己本沒有預期要出這本書,但看到龍應台寫了很多包裝錯誤和謊言的歷史,讓他不得不站出來,而書中的24萬字,全是要印證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哪裡有問題。   

為了證明自己才是現代史的專家,李敖還在媒體前拿出1949年後珍藏的日記和書報,並針對龍應台書中所提及的史實做比較。「就像扣子一樣,第一顆扣錯了,接下來就全錯了。」李敖表示自己是看不過去《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書中內容錯誤,才會決定出書反駁,絕非所謂的文人相輕。   

而對於李敖的大動作批評,甚至指證歷歷的點出《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書中內容錯誤,龍應台文教基金會卻對外表示,目前還沒有看完全整本書,無法回應書中內容或是做出任何評論。



回覆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入門 在2/22/2011 12:51:33 PM的回覆:
內容簡介有什麼方式比直接從相對論的創始者愛因斯坦學習狹義及廣義相對論來得要好?   
本書中,愛因斯坦敘述了使他成名的相對論學說,並以數個例子和簡單的數學來說明他的理論。作者力求以最簡單且易懂的方式來介紹相對論的主要概念,並大體上按照其實際創生的次序和聯繫來敘述,盡可能使那些因一般科學和哲學的觀點而對相對論感興趣、但不熟悉理論物理之數學工具的讀者,對相對論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卻是一本相當有啟發性的相對論入門書。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出生於德國南部烏爾姆(Ulm)的猶太人家庭。曾發表許多著名學說,包括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等,1921年,更以解釋光電效應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著有《物理之演進》(The   Evolution   of   Physics)、《相對論的意義》(The   Meaning   of   Relativity)等書。
-----------------
說真的,不知道在寫甚麼!只看到一堆數學公式(邏輯實證論者所堅持的東西)。
對我來說,大概數學與物理化學是非常非常難的。
回覆 胃酸 在2/22/2011 3:26:30 PM的回覆:
胃酸是胃中的一種主要分泌物。從化學上說,胃酸主要由鹽酸構成,同時也包含一定數量的氯化鉀和氯化鈉

胃中的鹽酸
胃中的鹽酸主要由壁細胞分泌,由胃腺排出。可以輔助消化食物。

[分泌
胃酸是由胃壁上的壁細胞分泌的高濃度氫離子和氯離子構成,經過H+/K+   ATP酶的作用,由胃腺排出。這些派出的鹽酸使胃內的pH值始終保持在小於3的強酸環境。

作用
殺死進入胃的大部分細菌,有一段時期醫界認為胃部不可能有細菌,直到幽門桿菌的發現。
提供一個酸性的pH環境使蛋白酶能將蛋白質分解為肽。
使蛋白質變性,即破壞其三級結構的構象,更好被分解。
作為胃蛋白酶、凝乳酶等酶的激活物。
將食物中的鈣、鐵轉化為更易吸收的形式。
回覆 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意義 在3/3/2011 1:38:49 PM的回覆:
1921年,愛因斯坦訪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並於Stafford講座作了一系列演講:〈在相對論之前的空間與時間物理〉、〈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續廣義相對論〉,親為當時備受爭議的相對論作概覽性的闡述。普林斯頓大學將四場演講內容以書名《相對論的意義》集結成書,此亦為愛因斯坦在美國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後續的修訂版本中,愛因斯坦加添了〈宇宙學問題〉及其最後一篇科學論文〈非對稱場相對性理論〉,為世人進一步揭示時空變革的意義,及其對宇宙學和統一場論的探索。

另,羅素(與懷海德<懷德海,懷特海德>合著數學原理)相對論ABC:
愛因斯坦發明了「相對論」,所有的人都覺得他了不起,更多的人根本不明白「相對論」說的是甚麼。一般公認他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於有形世界所持的概念,但這新概念卻包裹在層層數學程式當中。能用通俗文字講述相對論,又不會教人越看越糊塗,勢必要有絕佳的說理與文字駕馭能力。羅素是二十世紀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這本《相對論ABC》是七十幾年前他為修讀物理的學生而寫的導讀,至今仍是精確實用的相對論指南,他截然不同的寫作風格,不僅讓讀者得以品評幽默、清晰、雋智散文體的樂趣,還可透徹理解相對論之所以然的物理學要旨。
回覆 維根斯坦擦出的火花? 在3/8/2011 3:56:16 PM的回覆:
路德維希·約瑟夫·約翰·維根斯坦(德語: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又譯維特根施泰因[1];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於奧地利,後入英國籍。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語言哲學的奠基人,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

生平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於1889年4月26日出生於奧匈帝國的維也納,父親卡爾·維根斯坦是歐洲鋼鐵工業巨頭,母親萊奧波迪內,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銀行家的女兒。路德維希在八個子女中排行最小,有著四分之三的猶太血統,於納粹吞併奧地利後轉入英國籍。維根斯坦自幼跟隨兄姊在家裡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結果卻無法使其達到正規高中的接納標準。直到1903年在通過入學考試後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術著稱的中學學習,和阿道夫·希特勒是同學,不過尚未有確鑿的證據表明這兩位重要人物有過任何深入的交往。維根斯坦在中學的成績並不好,大都處於中下水平,在度過了三年的不愉快後,更帶著高考的落敗離開了這裡。少年路德維希愛好機械與技術,十歲時就制出過一台簡單實用的縫紉機。其最初的志向在於物理學,曾經渴望師從著名物理學家玻爾茲曼,然而,後者於1906年自殺,使得維根斯坦的希望毀於一旦。隨後維根斯坦又立志成為一名工程師。1906年,維根斯坦前往柏林學習機械工程。1908年,進入英國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攻讀航空工程空氣動力學學位。期間,為了徹底搞清螺旋槳的原理,同時出於對數學基礎的興趣,維根斯坦閱讀了伯特蘭·羅素與懷特海合寫的《數學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術基礎》。在1911年夏天拜訪了弗雷格後,維根斯坦聽從了這位邏輯學家的推薦,前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問學於羅素門下,後成為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羅素稱這場相識是他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本可免服兵役的維根斯坦作為志願兵積極入伍,在戰場上完成了標誌所謂哲學的語言學轉向的《邏輯哲學論》(英文版: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德文版:Logische   -   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的初稿。《邏輯哲學論》後他認為所謂的哲學問題已被解決,於是懷著貴族式的熱忱前往奧地利南部山區,投入格律克爾倡導的奧地利學校改革運動,成為一名小學教師。有著理想主義追求的維根斯坦在這裡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對學生也充滿了熱情,然而卻被無法理解的家長們視為「瘋狂的傢伙」,他們拒絕了這個古怪傢伙提出的收養其中一個或兩個學生的要求。1926年,被證明總是與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維根斯坦離開了「粗俗愚蠢的南部農民」,結束了鄉村教師的職位。

作小學教師「失敗」之後維根斯坦先是在一個修道院里作過短時間的園丁助手,後來其姊瑪格麗特由於擔心他的精神狀態而設法要求其協助設計並負責建造了自己的一處宅第。這個後來曾被用作保加利亞使館的建築物使維根斯坦獲得了建築師的身份。1927年,維根斯坦結識了奉《邏輯哲學論》為圭臬的「維也納小組」成員並應邀參與一些活動,與石里克、魏斯曼等成員有過交往,然而維根斯坦拒絕加入他們的圈子。1928年春在聽了數學家布勞維爾在維也納有關「數學、科學和語言」的一次講演後,維根斯坦重新萌發了強烈的哲學探索的興趣。1929年,維根斯坦重返劍橋,以《邏輯哲學論》作為論文通過了由羅素和G.E.摩爾主持評審的博士答辯後,留在三一學院教授哲學,並於1939年接替摩爾成為哲學教授。1947年,堅信「哲學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維根斯坦從劍橋辭職,以專心思考、寫作。

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維根斯坦在好友比萬(Edward   Bevan)醫生家中與世長辭。去世後由弟子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和里斯(Rush   Rhees)出版了被認為是引導了語言哲學新的走向的《哲學研究》(英文版: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德文版: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維根斯坦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被羅素稱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熱情、深刻、認真、純正、出類拔萃。

維根斯坦具有極為深厚的文化素養,對人類生存本質有著深刻的感知。早年維根斯坦家族有著濃厚的藝術文化氛圍,父親卡爾·維根斯坦是長期的藝術捐助商,勃拉姆斯、馬勒等是這個被音樂充滿的家庭里的常客。維根斯坦家族成員中音樂天賦不算突出的路德維希其單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詣,同樣,被認為是有書面表達障礙的維根斯坦的文筆卻也十分精湛。另外維根斯坦十分喜愛奧地利文藝評論家卡爾·克勞斯(Karl   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卻很早就與這位哲學家如影隨形,孤獨和抑鬱充滿了維根斯坦的一生。據其傳記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證,維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維希·維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戀者,這其中的兩個兄長漢斯和魯道夫早年分別自殺,此後父親卡爾·維根斯坦雖然放緩了對子女們的嚴厲,青年路德維希卻仍然常常有令羅素擔心的自殺傾向,據稱其本人參加一戰就是為了「體面地自殺」。他的另一個兄長庫特·維根斯坦在戰場上被俘前自殺,在戰爭里倖存但致殘的最後一位兄長,保羅·維根斯坦,是著名的單臂鋼琴家。


哲學簡介
維根斯坦是分析哲學及其語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來自弗雷格的現代邏輯學成果、羅素與懷特海寫的《數學原理》和G.E.摩爾的《倫理學原理》。他的主要著作《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分別代表了橫貫其一生的哲學道路的兩個互為對比的階段。

維根斯坦,他的前後期思想轉變很大,他在《哲學研究》序言中說明前期著作犯了嚴重的錯誤。然而,他也說過要把前後期著作對比,以前期著作作為背景來理解後期哲學。維根斯坦思想轉變來源於他自己的長期的獨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師或朋友的幫助。

最新的資料表明,維根斯坦在中學讀書時與納粹德國的締造者阿道夫·希特勒同校,對希特勒種族主義思想是否發生過影響,值得人們進一步探討。

維根斯坦受到叔本華、尼采以及幾個世代之前日耳曼浪漫主義者的影響。理性試著要做卻做不到的,就是研究自己;理性無法為自己設下限制,甚至無法描述自身的限制   (「我並不身處於我的世界之中,我是我的世界的疆界」)。人們無法說明什麼事物存在於理性的限制之外,也無法說出「無法說出的事物」。處於科學研究限制之外的則是價值的問題,以及關於價值、上帝與宗教的問題。《邏輯哲學論》(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   指出一條明路:「凡是無法說出的,就應該保持沉默。」這並不是單純的同語反覆,而是相當深刻的神祕主義,沉默地指出哲學的疆界與理性的限制之外存在著繁多經驗。

《邏輯哲學論》對哲學仍抱持正面的尊重,乃至於尊崇的態度,但之後維根斯坦的《哲學研究》(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   卻威脅要將哲學轉變成某種思想病症--不管幸或不幸--唯有更多的哲學,才能治療這種病症。哲學因此成了某種形式的療法。
回覆 叔本華又來了! 在3/8/2011 4:02:05 PM的回覆:
維根斯坦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被羅素稱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熱情、深刻、認真、純正、出類拔萃。

-----------------------
叔本華是少數維根斯坦閱讀並欣賞的哲學家之一。影響了尼采、薩特等諸多哲學家,開啟了非理性主義哲學,尼采十分欣賞他的作品,曾作《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來紀念他。華格納把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獻給叔本華。莫泊桑稱他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夢想破壞者」。國學大師王國維的思想亦深受叔本華的影響,在其著作《人間詞話》中以叔本華的理論評宋詞;還曾藉助其理論發展了紅學,成就頗高。

負面評價:恩格斯:叔本華哲學適合與用人淺薄思想,是由已過時的哲學的殘渣雜湊而成。(《自然辯證法,467頁)   魯迅:提到叔本華私生活兩件事:其一,他生前生活放蕩,死後在其藏書夾頁中發現了春藥藥方;其二,他曾打傷鄰居,被判罰每年給鄰居60塔拉作為補償。鄰居死後,他在日記里寫道:「老婦死,重負釋。」其實,叔本華出身富商家庭,從父親那繼承了三萬塔拉的遺產,罰金根本不是什麼「重負」。   羅素:叔本華是不真誠的
-----------------
不知尼采對叔本華有沒有像對畢達哥拉斯一樣也有羅素對叔本華不真誠的印象?(尼采對畢達哥拉斯說他是騙子!)
回覆 賺錢的門路 在3/8/2011 4:21:21 PM的回覆:
英夫妻生12子不工作   每年獲津貼143萬元
   更新日期:2011/03/08   08:35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布里斯班一名36歲女子以生孩子獲得政府補貼為生,如今她已生12個孩子,每年獲得政府補貼超過3萬英鎊(約台幣143萬元),她表示還想要生更多孩子。

這名婦女叫(喬安娜),最近剛產下了第12個孩子。她曾向朋友透露,她還想繼續生下去。據了解,喬安娜從17歲生完第一個孩子後就離開職場,因為她和丈夫能憑借這些孩子拿到很多政府補助。

她的丈夫也從1999年開始就沒有工作,除了與喬安娜外,他還和其他女人生孩子。


回覆 愛因斯坦得諾貝爾 在3/8/2011 4:34:06 PM的回覆:
愛因斯坦因在光電效應方面的研究,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科學院的公告中並未提及相對論,原因是認為相對論還有爭議。
--------------
愛因斯坦於1921年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並不是因為相對論,而是光電效應。
回覆 維根斯坦的不幸? 在3/8/2011 4:35:42 PM的回覆:
然而「不幸」卻很早就與這位哲學家如影隨形,孤獨和抑鬱充滿了維根斯坦的一生。據其傳記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證,維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維希·維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戀者,這其中的兩個兄長漢斯和魯道夫早年分別自殺,此後父親卡爾·維根斯坦雖然放緩了對子女們的嚴厲,青年路德維希卻仍然常常有令羅素擔心的自殺傾向,據稱其本人參加一戰就是為了「體面地自殺」。他的另一個兄長庫特·維根斯坦在戰場上被俘前自殺,在戰爭里倖存但致殘的最後一位兄長,保羅·維根斯坦,是著名的單臂鋼琴家。
回覆 光電效應 在3/8/2011 4:37:12 PM的回覆:
光電效應是指物質吸收光子並激發出自由電子的行為。當金屬表面在特定的光輻照作用下,金屬會吸收光子並發射電子,發射出來的電子叫做光電子。光的波長需小於某一臨界值(相等於光的頻率高於某一臨界值)時方能發射電子,其臨界值即極限頻率和極限波長。臨界值取決於金屬材料,而發射電子的能量取決於光的波長而非光的強度,這一點無法用光的波動性解釋。還有一點與光的波動性相矛盾,即光電效應的瞬時性,按波動性理論,如果入射光較弱,照射的時間要長一些,金屬中的電子才能積累住足夠的能量,飛出金屬表面。可事實是,只要光的頻率高於金屬的極限頻率,光的亮度無論強弱,電子的產生都幾乎是瞬時的,不超過十的負九次方秒。正確的解釋是光必定是由與波長有關的嚴格規定的能量單位(即光子或光量子)所組成。這種解釋為愛因斯坦所提出。光電效應由德國物理學家赫茲於1887年發現,對發展量子理論及波粒二象性起了根本性的作用。
回覆 十的負九次方秒? 在3/8/2011 4:41:51 PM的回覆:
電子的產生都幾乎是瞬時的,不超過十的負九次方秒。
--------------
0.000000001秒?
那比彌勒菩薩所謂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應該還要慢。
回覆 梁錦祥的維根斯坦小傳 在3/10/2011 12:41:06 AM的回覆:
1946年10月,維根斯坦在劍橋一次哲學研討會上,與到訪演講的奧地利同胞波柏(《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的作者)在討論哲學問題時發生口角,幾乎大打出手。

本來這件「軼事」在當時只在英國哲學小圈子中流傳,但當1994年波柏逝世時,英國報章根據波柏在其自傳《永不休止的追求》對有關事件的記錄加以報導,卻引來支持波柏和維根斯坦兩個陣營的人互相攻擊。

兩個記者在追查這段為時僅僅十分鐘的爭吵時,發掘了不少有趣的材料,卒之寫成《維根斯根的撥火棒》一書。

書的名字有「撥火棒」三字,原因是兩個陣營的爭論在於,維根斯坦當時手持撥火棒,是否如波柏所記錄,作為威嚇之用,還是如維根斯坦的徒子徒孫所說的,它只不過是演說的道具,當事人根本沒有任何挑釁的動作。

這件事令人驚奇之處是,與會者都是當時英國優秀的哲學家(包括羅素和摩爾),舊事重提,每人對箇中細節的回憶,竟然有重大分別,演變出一齣哲學羅生門。

波柏和維根斯坦雖是維也納「老鄉」,但兩人無論在出身、氣質,以至哲學觀點都是南轅北轍。1946年那場辯論是關於是否有真正的哲學問題,正好具反映出   這種分別。前者認為,傳統的哲學問題,例如歸納法能否得出真理(從太陽從東方升起一億次這個命題,我們能否斷言太陽明天仍會繼續升起?),或然率是否客觀   還是主觀(我們只能估計擲骰結果的可能性是由於我們的力學知識有局限,還是擲骰過程本質上是一個或然的現象!)等,都可以透過理性思考得到答案,而波柏也   認為自己的確解決了某些重畏的哲學問題。

中年以後的維根斯坦,對哲學的看法與波柏和其他傳統哲學截然不同,頗有一點「禪意」。在維根斯坦看來,哲學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只因哲學家們被語言所迷惑。普通人根本不會問:甚麼是時間?這類將語言背景抽空的形而上學問題。

回覆 梁錦祥維根斯坦小傳2 在3/10/2011 11:47:02 AM的回覆:
除了Cornish這個近來引起動、有待證實的新發現外,另一個維根斯坦研究工業中很重要的,但卻成為學術禁忌的題目是他同性戀傾向。

維根斯坦是同性戀性這個事實,至今已是定論。事實上,羅素(他的老師)的傳記早已言明,但數十年前的英國學術界一直視而不見,原因不外是很多有名望的哲學家都是受教於他的門下,他們都要歇力保護老師的「清譽」。

直至到八十年代初期,W.W.   Bartley出版了《維根斯坦》一書,指稱維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回到維也納,曾在當地紅燈區一帶留連。至今,學術界爭論已不是維根斯坦是不是同性戀者,而是他是否曾是一個濫交的同性戀者。

Bartley的著作儘管被英國哲學界抵制,但他曾到維也納和維根斯坦當過教師三個村鎮明查暗訪,掌握很多第一手資料和當事人的回憶,甚至可能擁有維根   斯坦本人的一些手稿,因此其他維根斯坦的傳記大多採取迂迴攻擊的手法,避免直接觸及Bartley是否正確的問題。

至此,很多人可能會問,Cornish和Bartley觸及的都是個人的生活經驗,對於維根斯坦這個以思想聞名的哲人有甚麼哲學意義?

維根斯坦的哲學「技術含量」很高,對於研究者來說門檻有時的確高不可攀,而Cornish和Bartley在將他們的論點聯繫到維根斯坦的哲學,無可否   認是未能令人完全信服。不過,這並不等如說其他的維根斯坦傳記作者沒有相同的缺點,更重要的是,兩人都有足夠勇氣,試合理地解釋維根斯坦的兩大個人特質:   如磁場般的個人魅力和巨大的罪惡感。
回覆 紀伯倫的沙與沫 在3/10/2011 11:51:51 AM的回覆:
Rememberance   is   a   form   of   meeting.
Forgetfulness   is   a   form   of   freedom.

I   have   learned   silence   from   the   talkative,
toleration   from   the   intolerant,
and   kindness   fromthe   unkind;
yet   strange,I   am   ungrateful   to   these   teachers.   
   
回覆 羅素的相對論ABC 在3/10/2011 12:00:21 PM的回覆:
羅素:
最後的結論是,我們知道的非常少,而我們能知道了這麼多卻也令人稱奇。更令人稱奇的是,這麼一點點的知識竟能給我們那麼大的力量。(ch.15   哲學思惟受的影響)
回覆 感謝老天爺 在3/28/2011 1:36:14 AM的回覆:
1.波普
2.維根斯坦
3.狄伯倫
4.叔本華
..................................
---------------------------------
老天爺,感謝你。
回覆 sorry 在3/28/2011 12:43:29 PM的回覆:
是狄波頓(de   Botton)
回覆 盧梭的懺悔錄 在3/28/2011 1:38:51 PM的回覆:
《懺悔錄》(法文:Les   Confessions,英文:Confessions),是法國哲學家、作家盧梭於1782年出版的自傳,是文學史上最早最有影響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

讓-雅克·盧梭,近代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大師,他的思想標誌著理性時代的終結和浪漫主義的誕生。他把政治思維和倫理思維推向新的方向。他在音樂上和其他藝術上的變革都具有革命性。他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深遠。他教導父母們教育子女要不拘陳規,因材施教;他深化了友誼和愛情中的情感表現而不是拘謹禮讓的束縛。他使人們睜開雙眼,面對自然的絢麗多姿,他使自由成為一個幾乎是人們普遍渴望的目標。他的《懺悔錄》達到了聖·奧克斯丁《懺悔錄》同樣經典的地位。

1762年,盧梭五十歲時,刊印他的著作的書商,阿姆斯特丹的馬爾克-米歇爾·雷依,建議他寫一部自傳,遭到盧梭拒絕。直到1765年,當他的生活因被迫流亡而再次陷入顛沛流離的狀態時,他才懷著一種悲憤的心情開始寫作他的自傳,到1770年11月方才完成,就是現在這部《懺悔錄》。

《懺悔錄》是一部在殘酷迫害下寫成的自傳。全書分為兩部,共12章。主題是通過盧梭自己的坎坷一生反映社會對人的某種殘害和壓迫。在作品中,盧梭講述自己「本性善良」,古代歷史人物又給了他崇高的思想,但是社會環境的惡濁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不平等,使他受到了侵染和損害。盧梭回憶了他孩童時代所受到的遭遇,入世後社會對他的虐待和他耳聞目睹的種種黑暗與不平,指出社會存在著「強權即公理」的不平等現象。在這部被稱為「文學史上的奇書」中,盧梭把自己作為人的標本來剖析,他把自己的靈魂真誠地、赤裸地呈現給讀者,其坦率程度是史無前例的。由於作品中所體現出的個性自由的精神,該作品被視為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先兆。
---------------------
另:
1.早期基督教神學家聖奧古斯丁的作品,約成於公元397年。

2.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於1882年出版的小說作品。
回覆 哥德的 在3/29/2011 4:36:32 PM的回覆:
最近認識很多18.19.20世紀的人喔!好高興。
少年維特的煩惱
感傷主義
狂飆突進運動
浪漫主義(vs.唯美主義?)
------------------
《少年維特的煩惱》
(德語: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是第一部讓歌德在德國幾乎一夜成名的小說。本書於1774年秋天在萊比錫書籍展覽會上面世,並在那裡成了暢銷書。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時代人閱讀得最多的一本。由此而來的成功給歌德的一生帶來了名譽和財富。《少年維特的煩惱》的初版屬於狂飆突進運動的風格,而修訂版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時期的代表作品。小說中的主人公——他的行為僅僅取決於他的感覺——是感傷主義的代表性人物。

聖誕節之前,維特在阿爾貝特不在時拜訪了綠蒂,並為她朗讀了莪相(Ossian)的作品,他們情不自禁,相互擁抱、親吻。但是綠蒂掙脫了,還發誓永遠不再見維特。這次事件後,維特徹底絕望了。他寫了一封訣別信,並以要旅行的借口向阿爾貝特借了兩把槍開槍自殺。次日早晨,人們發現他身著他標誌性的藍-黃衣服死去了。萊辛的作品《愛米麗雅·迦洛蒂》翻開著放在他的桌上。由於是自殺,人們無法以基督教的方式埋葬他。

--------------------
叔本華(這傢伙又出現了!)稱為:浪漫心理學的不可或缺的理型。

我也是少年維特!(雖然我已經不是少年了,但至少我也不是老年阿!)

回覆 又是新發現! 在3/29/2011 9:06:13 PM的回覆:
中年維特的煩惱
作者:沐林
出版社:遠景
出版日期:2011年0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907862   
回覆 樓上均看不懂 在3/29/2011 10:35:25 PM的回覆:
少年維持的煩惱
中年推推的煩惱
老年煩惱難維持
回覆 會不會說來說去 在3/30/2011 11:49:59 AM的回覆:
其實都是在柏拉圖(一手指天)與亞里斯多德(一手平指)的範圍裡轉圈圈?
回覆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在3/30/2011 11:54:12 AM的回覆: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8/Sanzio_01_Plato_Aristotle.jpg
回覆 叔本華真的是陰魂不散 在4/1/2011 4:28:46 PM的回覆:
連上台大法律系的網站,都會遇到叔本華!(這次連康德也來了!)
回覆 新柏拉圖主義 在4/3/2011 5:26:35 PM的回覆:
新柏拉圖主義主要思想
普&#32599;提&#35834;認為上帝是超越的The   One(太一、元一、一),是至高的善,他包括一切存在的事物,   我們不能說他是什麼只能說他不是什麼。   這無限者是任何事物的根源。他是永恆的、不改變的。普&#32599;提&#35834;比喻,上帝像無限的噴泉,並永不枯竭。又像是太陽,從中輻射光芒,而無損於太陽   。宇宙是出自上帝的流射物,是祂無限全能不可避免的漫溢,流射的過程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純粹的思想或精神(nous)、或譯為心靈(mind),第二個階段是靈魂(yuch,,,,,,soul)和第三階段是物質(matter)。而流射過程中的每一階段都是下一階段的原因   。純粹思想是現象世界的模型或標準,不佔時間、空間;是完美、永恆又和諧的;是可以用智力理解的世界。上帝在nous中顯出他自己。nous就是柏拉圖所稱為理念的一切形式和結構。任何真的、美的都包含在其中,是一個永恆的普遍本質   。靈魂起源於純粹思想,只要有理念或目的,他就力圖實現自己,產生某種東西。他具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趨向純粹思想,是一個擁有「觀念」的靈魂。一方面又趨向感官世界,是一個懷有慾望的靈魂。   靈魂產生了物質。物質的本身,既沒有形式、性質、權能,他是絕對的貧乏,是邪惡的基質,離上帝最遠。   惡不是一種肯定的力量,它是精神的東西的否定,當靈魂趨向到非存在就產生了惡。惡不是一種本體論的實在,而是一種「非存在」(non-being)。當靈魂追求到來源本身,達到最後目的,他變成與上帝合而為一。這個道路是艱辛的,是一種藉著禁欲主義的進化過程。   在最高的出神入迷的狀態時,就是普&#32599;提&#35834;所謂的飛向元一,什麼是人存在的目的(telos),這個問題柏拉圖已經給予了回答:盡可能變的與上帝相似(o`moiwsij   tou   deou   kata   to   dunaton)。

新柏拉&#22270;主&#20041;&#35748;&#20026;,世界有&#20004;极,一端是被&#31216;&#20026;“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21017;是完全的黑暗。但新柏拉&#22270;主&#20041;也相信,完全的黑暗并不存在,只是缺乏亮光而已。世&#38388;唯一存在的就是上帝,照耀&#30528;神圣之光,但就像光&#32447;&#20250;逐&#28176;&#21464;弱,神圣之光也&#26080;法普照整&#20010;世界。普&#32599;提&#35834;&#35748;&#20026;,&#28789;魂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物&#36136;&#21017;位于那光照不到的黑暗世界,而柏拉&#22270;所提出的自然界的“形式”&#21017;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

因此,新柏拉&#22270;主&#20041;&#24378;&#35843;,世&#38388;一切事物都有&#36825;种神圣之光,但最接近上帝的光芒的,&#36824;是人&#31867;的&#28789;魂,只有&#28789;魂才能与神秘与&#20255;大合而&#20026;一。在一些偶然的&#26102;候,人甚至可以体&#39564;到自己就是那神圣的自然之光。

新柏拉圖主義與柏拉圖之上帝觀有些不同之處。

柏拉圖的上帝就是至善的理型(the   Form   of   the   God),這樣的上帝是非人格化的。另有一造物者稱為Demiurge,按照至善理型將世界造出來。

普羅提諾的上帝則是太一(the   One),是絕對超驗的(transcendent),任何描述都不適合他。即使太一與至善也只能算是類比的描述。新柏拉圖主義的太一上帝,當然也是非人格化的,但比起柏拉圖更把上帝的超越性推到極點。

普羅提諾又認為太一發散(emanates)出心智(Mind)與世界魂(World   Soul)。但柏拉圖從來沒有用過發散這個詞,也沒有明說眾理型是如何從太一而出(Copleston,   1946,   p.177)。

回覆 Geology 在4/5/2011 9:51:04 PM的回覆:
地質學
地質學(Geology)是對地球的起源、歷史和結構進行研究的學科。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在現階段,由於觀察、研究條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為研究對象,並涉及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衛星的太空地質學(Astrogeology)。

地質學史
很早以前,地質學的知識比較零星分散。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如從地中開採金屬、黏土、煤和鹽的一些知識,早已為礦工和有關的人們所知曉,而自然哲學家們則大都脫離這些實踐,獨立形成自己的思辨性的地質理論。

地質學在18世紀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並在19世紀早期達到成熟階段。

1790年至1830年這一段時期被稱為「地質學的英雄時代」。在這個時期,在考察岩層順序以及岩層所含礦物和化石上,人們做了大量工作。工作方法的一大進步表現在用根據化石內容來進行岩層分類。

地質學史上有三場著名的爭論。

其一為水成論與火成論之爭,發生在18世紀末。爭論的焦點在於岩石的形成理論,一方以德國科學家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Abraham   G.   Werner)為代表,強調形成岩石過程中的水的作用;另一方以蘇格蘭科學家赫屯(James   Hutton)為代表,強調火的作用。現今已經知道,岩石主要由三大類構成,除了水成為主的沉積岩和火成為主的岩漿岩,還存在一類變質岩。水成過程和火成過程在岩石的形成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二為災變論與漸變論(也稱均變論)之爭,發生在19世紀早期。持災變論觀點的學者認為,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大的災難,是災難導致了舊的物種的滅絕和新物種的再創造。持漸變論觀點的學者認為,物種演化的動力來自於微弱的地質作用在地球演變過程中的長期積累,不依靠大型的災難也能夠發生。

第三場爭論是固定論與活動論之爭。固定論學說認為地殼的位置是永遠不變的,其運動方式以垂直運動為主。傳統的地槽、地台學說就是一種固定論學說。活動論學說認為地殼的運動是以水平運動為主的,垂直運動雖然存在,但是是水平運動過程中派生出來的(比如兩地塊水平擠壓處地殼向上隆起)。活動論隨著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逐漸被學者所認同。
回覆 尼采的 在4/25/2011 8:59:01 AM的回覆:
據說尼采後來身體很差是因為「梅毒」。
回覆 亞里斯多德的著作 在4/26/2011 1:14:26 PM的回覆:
邏輯著作《工具論》(有關邏輯的著作收藏):   
(1a)《範疇論》—Categoriae
(16a)《解釋論》—On   Interpretation
(24a)《分析前篇》—Analytica   Priora
(71a)《分析後篇》—Analytica   Posteriora
(100b)《題旨》—Topica
(164a)《謬誤論証》—De   Sophisticis   Elenchis

物理學和科學著作
(184a)《物理學》—Physica
(268a)《論天》—De   Caelo
(314a)《論產生和毀滅》(也叫《論生滅》)—De   Generatione   et   Corruptione
(338a)《天象論》—Meteorologica
(391a)《宇宙論》—De   Mundo*
(402a)《論靈魂》—De   Anima
(436a)《自然諸短篇》—Parva   Naturalia:   
《感覺與所感覺到的》—De   Sensu   et   Sensibilibus
《論記憶》—De   Memoria   et   Reminiscentia
《論睡眠》—De   Somno   et   Vigilia
《論夢》—De   Insomniis
《論睡眠占卜》—De   Divinatione   per   Somnum
《論生命長短》—De   Longitudine   et   Brevitate   Vitae
《論幼年、老年、生命和死亡、和呼吸》—De   Juventute   et   Senectute,   De   Vita   et   Morte,   De   Respiratione
(481a)《論呼吸》—De   Spiritu*
(486a)《動物志》—Historia   Animalium
(639a)《論動物的部分》—De   Partibus   Animalium
(698a)《論動物運動》—De   Motu   Animalium
(704a)《論動物前進》—De   Incessu   Animalium
(715a)《動物史》—De   Generatione   Animalium
(791a)《論顏色》—De   Coloribus*
(800a)《論聽覺》—De   audibilibus*
(805a)《論向面》—Physiognomonica*
《論植物》—De   Plantis*
(830a)《論非凡聽覺》—De   mirabilibus   auscultationibus*
(847a)《論力學》—Mechanica*
(859a)《論問題》—Problemata

形上學著作
(980a)《形上學》—Metaphysica

倫理學著作
(1094a)《尼各馬科倫理學》—Ethica   Nicomachea
(1181a)《大倫理學》—Great   Ethics*
(1214a)《歐代米亞倫理學》—Ethica   Eudemia
(1249a)《論美德和邪惡》—De   Virtutibus   et   Vitiis   Libellus*
(1252a)《政治學》—Politica
(1343a)《經濟學》—Oeconomica

美學著作
(1354a)《修辭學》—Ars   Rhetorica
《亞歷山大修辭學》—Rhetorica   ad   Alexandrum*
(1447a)《詩學》—Ars   Poetica
回覆 盧梭的懺悔錄 在4/26/2011 1:29:01 PM的回覆:
Confessions
看到如下文字,心中泛起喜悅~!
....但汙濁的社會環境,特別是社會的不平等,使自己受到了污染。他說:自己為什麼會從崇高的英雄主義者墮落為卑鄙的市井無賴呢?就是因為遇到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強者的暴虐專橫,摧殘他那溫柔多情,天真活潑的性格。並使他染上撒謊、怠惰、偷竊等的惡習。他說:如果社會平等,人們的希望能得到滿足,為什麼還去偷竊?既然做惡的強者逍遙法外,無辜的弱者遭殃,又怎能制止偷竊呢?實際上,強者對弱者的懲罰,其作用是更加激起弱者的反抗。他以自己為例加以說明,說自己因為小偷小摸經常受到挨打,漸漸地反而產生了對挨打的不在乎,甚至挨打能抵銷偷竊罪行和有繼續偷竊權利的感覺。同樣,金錢對他的腐蝕也是如此。他告訴讀者,他本來也並不十分重視金錢,但是,金錢的作用使他不得不把金錢看作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產生了害怕囊空如洗和占有它的一些不良念頭。.............(華東師範大學許光華)
回覆 慈禧太后 在4/26/2011 3:00:28 PM的回覆:
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葉赫那拉氏,名杏貞。慈禧出身於滿洲鑲藍旗(後抬入滿洲鑲黃旗)一個官宦世家。清文宗咸豐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為期僅次於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那拉太后」、「西太后」等稱之者;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慈禧太后出身葉赫部(今四平附近),那拉氏,父惠徵,原為吏部筆帖式(八品),咸豐二年(慈禧選秀入宮之年)昇為安徽徽寧池太廣道道員(四品)。咸豐六年,生下了咸豐帝的第一個兒子,亦是唯一成年的兒子。咸豐帝逝世於避暑山莊後,治喪期間,大行皇帝皇后鈕祜祿氏住煙波致爽殿的東暖閣,葉赫那拉氏則以新皇帝生母「聖母皇太后」的身份住西暖閣,故得「西太后」之稱謂。

由於在其48年的統治期間,中國除了太平天國之亂外,還飽受外國侵略,中國國力日漸衰敗。其執政能力頗受爭議,加上中國傳統對於女性執政的負面意見,過去對慈禧的評價幾乎是完全負面的。近來,史學界逐漸開始有人從歷史條件侷限的觀點,對慈禧當政提出多元化的評價。但她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負面人物。因為是中國少數享有盛名的女性政治人物,而常被人和唐朝的武則天相提並論。

大事記   
慈禧太后1835年陰曆十月初十慈禧出生,出生地不明。有人說她出生在安徽,也有人說她出生在呼和浩特;有人說慈禧出生在山西的長治市,有人說慈禧就是出生在北京。
1851年5月(15歲),選秀入宮,賜號懿貴人(但經常被稱作為蘭貴人)。
1854年(19歲),晉懿嬪。(清制後宮地位共分八級,依序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1856年(21歲),生皇子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當日晉懿妃。
1857年(22歲),晉懿貴妃。
1860年(25歲),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皇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禍承德避暑山莊,命恭親王奕訢留京與聯軍議和。
1861年(26歲),咸豐皇帝駕崩,皇子載淳繼位,以皇帝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八月,在恭親王奕訢支持下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殺肅順等八大臣,成功奪權,垂簾聽政。
1862年(27歲),同治皇帝對聖母皇太后晉徽號「慈禧」。
1865年(30歲),罷議政王奕訢職務,遭洋人、宗室、大臣疑問,旋又復職,但是對奕訢開始有所戒備。
1874年(39歲),同治皇帝駕崩,因其無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親王奕&#35678;之子載湉繼位(即後來的光緒皇帝)。
1888年(53歲),光緒帝大婚,翌年親政;慈禧繼續「訓政」。
1894年(59歲),皇太后六十大壽慶典;慈禧太后不惜挪用海軍軍費重修頤和園,是為甲午戰爭戰敗的其中一個因素。
1898年(63歲),因光緒皇帝發起戊戌變法,皇太后與守舊派大臣及新軍領袖袁世凱,聯合發動戊戌政變,殺六君子、囚光緒,後重行訓政。
1900年(65歲),因義和團發起庚子拳亂,導致列強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帝后被迫離京,前往西安避禍。
1901年(66歲),辛丑條約簽訂後,兩宮回鑾;皇太后及皇帝下詔罪己、行庚子新政。
1908年(72歲),光緒皇帝駕崩後一天,皇太后於11月15日下午五時病逝,後葬於定東陵;大行皇帝無嗣,由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   其子溥儀為帝(即後來的宣統皇帝)。
按定東陵神牌上記載,皇太后葉赫納拉氏生前死後得到的諡號全稱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諡字23字,連皇后共25字,諡號長度超過清朝開國皇后孝莊,及孝德與孝貞兩位正宮皇后,為清代及中國歷代皇后中之最。
1928年,軍閥孫殿英藉演習之名,率其部下盜掘了金碧輝煌,極盡奢華的慈禧定東陵,並盜挖慈禧臨終時口含大如雞蛋夜明珠一粒(夜明珠在宮內是太監裝飾品)。溥儀在回憶錄裡提及:祖母慈禧太后夜明珠被盜事,並改餽贈給某位民初權貴夫人(宋美齡),讓他耿耿於懷。

評價   
正面評價分析   
西太后在頤和園慈禧是帝制時代中國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聰明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清廷的絕對權威。

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雖難以挽回清王朝頹敗之勢,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並不比中國古代大多帝王做得差。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也有學者認為,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實非常高明,百日維新改革速度過快,根本只是一場鬧劇,不可能成功。

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犖犖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舉以新式教育,甚至立憲準備。社會改革方面,顯著者有:禁止婦女纏足等。

總結慈禧執政四十八年中,對於政務掌握相當嚴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一直勉力維繫並且牢牢掌控著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中國因得免於陷入割據亂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並無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對當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歪風,慈禧於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負面評價   
個人的人格方面,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納拉氏,聯合恭親王奕訢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許多人對慈禧皇太后當政的結果做出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並成功阻止法軍登陸台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皇太后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可能會在乙酉時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可能會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從而有可能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同時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國力窮竭並且因此失去權威而垮台。特別是中法戰爭如果繼續會耗盡維新派推行洋務、舉辦實業所急需的銀兩,因此受到了恭親王、李鴻章等維新派人物的反對。此外慈禧個人於早年當政之初尚知節儉與勵精圖治,但後來即日漸奢靡。舉凡重修圓明園(後為恭親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園(即後來的頤和園)與籌辦萬徇壽誕等均耗費大量銀兩。上述之事雖非均由慈禧之意而興,但對於皇帝及臣工等對其進行討好之作為,慈禧並不加以勸止卻反而多有縱容。甚至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巨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無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閉。
回覆 聖母皇太后 在4/30/2011 2:27:29 PM的回覆:
西敏市聖彼得牧師團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稱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音譯為「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是一座位於倫敦市中心西敏市區的大型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教堂,這裡一直是英國君主(從英格蘭、不列顛到英聯邦時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點。曾在1546–1556年短暫成為主教座堂,現為王家勝跡。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英國王室Prince   William   和妻子Kate   Middleton在2011年4月29日在此教堂完婚。

中文譯名
教堂原名「Westminster   Abbey」,其中「Westminster」直譯為「西教堂」,west指「西」,minster則是指主教座堂或大型教堂,特別指最初附屬於修道院者;abbey中文作修道院,是天主教專有名詞,指該地原為天主教本篤會的修道院),因此中文傳統譯法用音意合譯稱為「西敏寺」。後來此地以修道院名為地名,發展成今日的西敏市,也是倫敦中心的兩個市級行政區之一(另一個是倫敦市)。1579年以後,教堂改名「西敏市聖彼得牧師團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名稱中的Westminster已不是寺名而是地名了。

這樣的傳統譯法現在主要通行於台港澳和海外華人社區。而在當代的中國大陸,按照地名一般采音譯的規則,改譯為「威斯敏斯特聖彼得牧師團教堂」,而「西敏市」也改譯「威斯敏斯特市」。
回覆 康德的 在5/4/2011 11:04:47 AM的回覆:
康德-拉普拉斯假設,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在1755年對太陽系起源作出的假設。

在宇宙進化論上,一般認為太陽系形成於太陽旁的氣體雲中,也就是所謂的星雲。康德作出的假設是,星雲群在轉動的過程中漸漸瓦解,並因為地心吸力而壓扁,然後成為星體與行星。1796年,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也提出了相似假設。
回覆 蒙田的 在5/4/2011 11:27:38 AM的回覆:
為完成父親的遺願,將西班牙神父兼醫生塞朋德(Raymond   Seybond)的著作《自然神學》(Theologia   naturalis)由拉丁文譯成法文。1564年該書的序文被教會列為禁書,但蒙田將序文部分大幅修改,譯本也在1569年順利出版,後來被多次翻印。

首兩卷《嘗試集》在1580年出版,三卷版付梓於1588年,死前蒙田還在病榻上增訂該書。學者習慣將蒙田的思想分為三個階段(儘管未必準確):斯多噶時期(1572─74年)、懷疑主義危機(1576年)、伊壁鳩魯時期(1578-92年)。三個階段的思想也粗略反映在三卷《嘗試集》中,卷二的〈為塞朋德辯護〉(Apologie   de   Raymond   Sebond)一文,被認為代表了蒙田的懷疑主義思想,該篇也是《嘗試集》裡最長的一篇(後世很多出版商將這一篇獨立成書)。

後人也將蒙田的《旅遊日誌》(Journal   de   voyage)和書信(現存39封)整理、出版。
回覆 論友誼 在5/4/2011 11:50:22 AM的回覆:
在論友誼中,我最喜歡紀伯倫寫的(詩)

論友誼
1.亞理斯多德
2.奧理略
3.西賽羅
回覆 激素 在5/8/2011 7:45:19 PM的回覆:
激素(英語:Hormone)也音譯作荷爾蒙或賀爾蒙,在希臘文原意為「興奮活動」。激素是由內分泌腺產生的化學物質,隨著血液輸送到全身,控制身體的生長、新陳代謝、神經信號傳導等。

對健康的影響
激素在人體內的量雖然不多,但是對健康卻有很大的影響,缺乏或是過多引發各種疾病,例如: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就會引起巨人症,分泌過少就會造成侏儒症;而甲狀腺素分泌過多就會引發心悸、手汗等症狀,分泌過少就易導致肥胖、嗜睡等;胰島素分泌不足就會導致糖尿病。許多激素製劑以及人工合成產物在醫學上及畜牧業中有重要用途。

消化道器官及胎盤等組織也能分泌激素,例如促胰液分泌激素、促胃液分泌激素、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等。


分類
以化學性質論,有些激素是酚類衍生物,如腎上腺素、甲狀腺素等,
有些是多&#32957;或蛋白質(&#32957;類激素),如垂體激素釋放因子、垂體激素、胰島素、胰高血糖素、降鈣素、甲狀旁腺激素等,
有些是類固醇化合物(甾體激素),如雌激素、雄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回覆 還有蒙田 在5/8/2011 7:46:07 PM的回覆:
論友誼   在2011/5/4   上午   11:50:22的回覆:
在論友誼中,我最喜歡紀伯倫寫的(詩)

論友誼
1.亞理斯多德
2.奧理略
3.西賽羅
---------
4.蒙田
回覆 奧理略的沉思錄 在5/10/2011 12:42:11 PM的回覆: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Marcus   Aurelius,121年4月26日-180年3月17日),全名為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安東尼·奧古斯都(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擁有凱撒稱號(Imperator   Caesar)的他是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最後一個皇帝,於161年至180年在位。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是羅馬帝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他不但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君主,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成就的思想家,有以希臘文寫成的著作《沉思錄》(Τ&#8048;   ε&#7984;&#962;   &#7953;αυτ&#972;ν)傳世。在整個西方文明之中,奧列里烏斯也算是一個少見的賢君。更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他嚮往和平,卻具有非凡的軍事領導才幹。[來源請求]

奧列里烏斯於121年4月26日生於羅馬,在一個很有政治勢力以及富有的家庭中長大。小的時候就被當時的羅馬皇帝哈德良注意到,因而得到特殊的教育。六歲即升為騎士階級(Equestrian   Order),七歲入學於羅馬的薩利聖學院(Salii),並在這裡得到各種文化中精英的教育。真正把奧列里烏斯推入政壇的是前朝皇帝哈德良,他認養安敦寧·畢尤為嗣子,條件是安托寧同等認養奧列里烏斯。

奧列里烏斯在161年3月7日繼位成為羅馬帝國皇帝,任期一始就戰爭不斷,並有多次自然災害。163年他入侵亞美尼亞,於此同時傳染疾病氾濫整個帝國,但他成功的把日爾曼人游掠部族趕出羅馬領土。由於這些戰爭,奧列里烏斯在位時國庫匱空超前,皇帝的生活也日漸拮据。妻子據說貞守不嚴,兒子們也都屬乏能之輩。

他的名言:「不對的事不用做,不真實的話不必說。」

166年,他遣使中國漢朝,即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29767;瑁,這是中國與羅馬正式交通。
------------
西賽羅
馬庫斯·圖利烏斯·基凱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年1月3日-前43年12月7日),或依英語音譯西塞羅,羅馬共和國著名演說家和政治家,被譽為「拉丁語雄辯家」、散文家。也被認為是三權分立學說的古代先驅。

生平
西塞羅生於Arpinum,在逃避政敵的時候被殺害於Formia。泰勒寫道(見索引):「毫不誇張地說,西塞羅把羅馬的公共生活引入了最輝煌的歲月,並隨著他的去世而結束,他立於這歲月的搖籃中,他跟隨著這歲月的靈車。」西塞羅出身世家,先後在著名的修辭學家、法學家和斯多噶派哲學家所辦的學校接受教育。從事過律師工作,後進入政界,公元前64年當選為執政官。在羅馬共和國末期,因堅持共和制而被處死。
回覆 西賽羅的著作 在5/10/2011 12:44:47 PM的回覆:
哲學及修辭學
前86年   《論修辭學的發明》,寫於公元前91年左右
前56年   《論演說家》
前51年   《論共和國》,於公元前54年開始寫作
??   《論法律》,於公元前51年開始寫作
前46年   《加圖頌詞》
前46年   《布魯圖斯》
前46年   《斯多亞的悖論》
前46年   《演說家》
前46年   《自我安慰》
前45年   《荷滕西斯(Hortensius):哲學的勸勉》
前45年   《學院派懷疑論》(《學院派哲學》)
前45年   《論至善和至惡》(《論道德目的》)
前45年   《圖斯庫勒論辯》
??   《論占卜》,於公元前45年開始寫作
前44年   《老加圖:論老年》
前44年   《論神性》
前44年   《論命運》
前44年   《論名聲》
前44年   《論題篇》
前44年   《萊伊利烏斯(Laelius):論友誼》
前44年   《論責任》
回覆 童話故事 在5/17/2011 8:26:47 AM的回覆:
霍金:天堂和來生   是童話故事   
   
   2011.05.17   04:50   am   
   
      
英國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再發驚人之語,他說沒有天堂這回事,人死後上天堂與人有來生的說法,都是為懼怕死亡的人編造的「童話」。

霍金接受英國「衛報」專訪時如是表示。他在訪問中暢談生死觀點、人類的目的及生存,及他所倡議人類宇宙不是唯一的「M理論」。

知名的無神論者霍金說,一個人在他大腦停止運作的剎那,一切即會歸零。他以電腦譬喻人腦,「電腦元件失靈時,電腦即無法運作。故障的電腦沒有天堂或來生。」

霍金2010年出版「大設計」一書,提出人類不需要上帝來解釋宇宙存在的論點,一度引起宗教界譁然,如今再提沒有天堂,進一步說明他反對宗教慰藉的立場。

現年69歲的霍金,21歲時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全身幾近癱瘓,無法發聲,他形容自己「像是活在死亡的早期階段一樣」,但他樂觀表示不急著死去,還有許多事可做。

訪談中,霍金一再駁斥來生觀念,強調應充分發揮人此時此刻活在地球上的潛能,善用生命,活出最好。被問及該如何生活,他說:「設法找出每一行動的最大價值。」

在談及人類生存是否來自運氣時,霍金再次提到他的M理論,表示科學指出,許多不同的宇宙會自動無中生有,而人類存活於地球之上,全是機率使然。

   
回覆 很高興有人提到霍金 在5/17/2011 1:03:18 PM的回覆:
霍金與弦理論發明(發現)人的論戰,關於黑洞事件視界(事件地平線)的意見相左,後來霍金承認自己理論的謬誤。

String   Theory   and   the   Black   Hole   Information   Paradox

回覆 隨時隨地作筆記 在5/17/2011 1:18:18 PM的回覆:
童話故事   在2011/5/17   上午   08:26:47的回覆:
霍金:天堂和來生         是童話故事         
      2011.05.17         04:50         am         
英國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再發驚人之語,他說沒有天堂這回事,人死後上天堂與人有來生的說法,都是為懼怕死亡的人編造的「童話」。
霍金接受英國「衛報」專訪時如是表示。他在訪問中暢談生死觀點、人類的目的及生存,及他所倡議人類宇宙不是唯一的「M理論」。
知名的無神論者霍金說,一個人在他大腦停止運作的剎那,一切即會歸零。他以電腦譬喻人腦,「電腦元件失靈時,電腦即無法運作。故障的電腦沒有天堂或來生。」
霍金2010年出版「大設計」一書,提出人類不需要上帝來解釋宇宙存在的論點,一度引起宗教界譁然,如今再提沒有天堂,進一步說明他反對宗教慰藉的立場。
現年69歲的霍金,21歲時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全身幾近癱瘓,無法發聲,他形容自己「像是活在死亡的早期階段一樣」,但他樂觀表示不急著死去,還有許多事可做。
訪談中,霍金一再駁斥來生觀念,強調應充分發揮人此時此刻活在地球上的潛能,善用生命,活出最好。被問及該如何生活,他說:「設法找出每一行動的最大價值。」
在談及人類生存是否來自運氣時,霍金再次提到他的M理論,表示科學指出,許多不同的宇宙會自動無中生有,而人類存活於地球之上,全是機率使然。
--------------
1.生死觀點、人類的目的及生存,駁斥來生觀念
2.M理論
3.反對宗教慰藉
4.應充分發揮人此時此刻活在地球上的潛能,善用生命,活出最好。該如何生活,他說:「設法找出每一行動的最大價值。」
5.科學指出,許多不同的宇宙會自動無中生有

反對宗教慰藉:跟尼采的頹廢宗教說似乎一樣。
設法找出每一行動的最大價值:希望不是功利主義的頃向與導象。
許多不同的宇宙會自動無中生有:所以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平行宇宙,泡沫宇宙,多重宇宙?
回覆 無窮宇宙 在5/17/2011 1:36:58 PM的回覆:
無窮宇宙(開放宇宙)   
開放宇宙理論認為,我們目前所知的宇宙只是整個宇宙中可觀測的一小部份,在這個部份之外,整個宇宙尚有無限大的未被觀測的空間;根據相對論,光速為宇宙最快的速度,我們所看到的部份(可觀測宇宙)為已經到達地球的光線,而我們所觀測到的範圍又被稱做哈伯體積,哈伯體積直接取決於宇宙的年齡(因為若宇宙誕生於n年前,則能到達地球的光線最遠只能在n光年處,再更遠的光線則尚在路途上,故未能被地球上的觀測者所觀測),哈伯體積的膨脹是因為有越來越遠處的光線到達地球。

開放宇宙理論說明了第一類平行宇宙的可能性。
回覆 變態心理學 在6/3/2011 2:09:30 PM的回覆:
異常心理學,是一門臨床心理學的分支。主要是以科學方法研究人類異常行為與其心理。在過去,人們解釋異常心理學的理論,基本上以魔鬼論及臨床理論為主流。而臨床理論則因不同學派而有所異同。

異常心理學針對各種心理疾病或異常行為描述其病理學及治療方法,是做為更深入了解異常行為的入門學科,也是成為心理治療師訓練的必修知識之一。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精神疾病是指一個人患有行為上或心理上的臨床病徵,而病徵必須具備以下其中一項條件:
為個人帶來痛苦
影響個人能力
有帶來死亡、痛楚、喪失能力或喪失自由的危害性
回覆 也是懺悔錄 在6/5/2011 2:55:37 PM的回覆:
托爾斯泰   懺悔錄
................後來,我開始懷疑這些作家的信條,開始注意觀察這些教導人民的人自己的行為,結果,使我發現:他們大多是沒有道德的,性格卑鄙的,比我以前放蕩的軍中生活中的人還要卑鄙,但他們自信又自大............
............我和他們來往,學了惡習,非常驕傲,狂妄,我的使命式教導人民,卻不知道要教導他們什麼.............
............那時,我們只顧發言,辱罵,寫作,出版-----用來教導別人,卻沒有注意自己一無所知。對於最簡單的人生道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也無法回答。但是我們爭相發言,不聽別人的,有時互相捧場,有時互相仇視,好像在瘋人院中....

回覆 伯特蘭羅素的 在6/6/2011 12:18:26 PM的回覆:
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第三代羅素伯爵,OM,FRS(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同時也是活躍的政治活動家,並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很多人將羅素視為這個時代的先知,而與此同時羅素的許多政治立場卻又是十分有爭議性的。

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

1921年他曾來中國講學,對中國學術界有相當影響。

1890年羅素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哲學、邏輯學和數學,1908年成為學院的研究員並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920年羅素訪問俄國和中國,並在北京講學一年,與美國人文哲學家杜威同時間在中國講學,在長沙時期,青年毛澤東曾經擔任記錄員。回到歐洲後著有《中國問題》一書,孫中山因此書而稱其為「唯一真正理解中國的西方人」。

1921年,羅素與前妻離婚後與荳拉·勃拉克(Dora   Black)結婚,他們育有2個孩子。這期間羅素已經因為參與反戰活動而被劍橋大學開除,他通過出版各種有關物理、倫理和教育方面的書籍謀生。1927年夫婦倆人共同建立了一所教育實驗學校皮肯·希爾學校(Beacon   Hill   School)。當徐志摩遠赴英倫想拜羅素為師的時候,羅素已經離開劍橋大學。失望之餘的徐志摩因此寫下了他著名的詩作《再別康橋》(康橋即劍橋的音譯)。

思想與貢獻
羅素最早對數學產生興趣,然後才逐漸轉向哲學方面,因此他在數學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樹。在數理邏輯方面,羅素提出了羅素悖論,對20世紀數學基礎發生過重大影響。羅素在1900年便認識到,數學是邏輯學的一部分,他企圖建立邏輯主義數學體系,把整個數學歸納為邏輯學;1910年,他和他的老師阿弗烈·諾夫·懷海德一起發表了三卷本的《數學原理》,在其中對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統整理。

哲學上羅素最大的貢獻是和G·E·摩爾、弗雷格、維根斯坦和懷特海一起創立了分析哲學,此外他還在認識論、形上學、倫理學、政治哲學和哲學史方面做出過貢獻。在劍橋大學時羅素信奉唯心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但是在1898年在摩爾的影響下羅素放棄了唯心主義,轉而研究現實主義,並很快成為「新現實主義」的倡導者。羅素此後始終強調現代邏輯學和科學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論。

羅素的分析哲學由此誕生:通過將哲學問題轉化為邏輯符號,哲學家們就能夠更容易地推導出結果,而不會被不夠嚴謹的語言所誤導。羅素認為哲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不同只是在於其研究的方向(哲學研究更廣泛的內容),但他們的研究方法應該是相同的。哲學和數學一樣,通過應用邏輯學的方法就可以獲得確定的答案,而哲學家的工作就是發現一種能夠解釋世界本質的一種理想的邏輯語言。但是羅素的努力被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證明是徒勞的。

20世紀初轉向邏輯實證主義,提出邏輯原子論,要求從相當於邏輯上原始命題的原始事實出發,以這種事實作基本元素,由此構造出整個世界。羅素認為這種原始事實是主觀的感覺經驗,而且這些元素之間彼此毫無聯繫,因此他的學說是唯心主義和形上學的產物,實際上繼承了馬赫主義的理論。羅素又認為,人所感覺到的是「事實」或「事實」的集合體,它既不能被認為是物理的,也不能被認為是心理的,而是「中立」的。他把這種說法叫做「中立一元論」,這一理論企圖超出唯物、唯心之外,實際上卻仍然是唯心主義。

在倫理學和道德方面,羅素持的是開放態度,認為過多的道德束縛是人類不幸的根源,道德不應限制人類本能的快樂,因此提倡試婚、離婚從簡和節育等,認為未婚男女在雙方都願意的情況下發生性關係並非是不道德的行為,這種觀點使他在美國遭到激烈抗議,最終還導致他失去了紐約城市大學的教授職務。

在教育方面,羅素主張自由教育,認為學生的言行舉止不應受到約束與限制,認為教育的基本目的應該是培養「活力、勇氣、敏感、智慧」四種品質,更多地發展個人主義。在這一思想影響下他和第二任妻子於1927年一起創立一所試驗學校。

伯特蘭&#8226;羅素是英國傑出的經驗論者、科學家與唯物論者,也是我行我素的原子論者,他相信簡單成分的語言   (句子,或是更恰當地說,命題)   可以指稱由簡單成分的實在   (事實)   引起的簡單成分的經驗   (感官作用)。在知識理論與邏輯學上,羅素都是個極簡主義者   (   minimalist   );他試著化約世界的複雜性以及我們對世界的經驗,使其達到最簡單的「原子」成分。根據羅素創立的學派主張,哲學應該以分析為主,分解成分,並且理解這些成分如何結合起來   (相反地,英國的黑格爾主義者總是堅持,每件事都連結著其他事。無法掌握全體就無法理解部分   )。因此,我們的語言也必須加以澄清、改善與「觀念化」,必須根據邏輯重新理清文法,以便更精確地反映世界的結構。

之後,羅素的注意力轉向其他較世俗性的事務。他寫了一本暢銷的哲學史,並且針對基督教與一般教會進行一連串具有爭議性的攻擊。羅素公開為日後所謂的「自由戀愛」辯護,卻也直言不諱地主張必須對性行為責任。羅素大力宣傳反對軍國主義,並協助推動反核運動。他在漫長人生將盡之時,寫了一部情感濃郁的優雅自傳,總結他的政治信念、對哲學的愛以及--對愛情的愛。羅素也宣稱--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顯示的--「世界是恐怖的」;相較之下,形式哲學雖能提供庇護,但終究是虛擲光陰。

1948年11月20日,在對西敏學校學生的一篇演說中,羅素驚人地指出,美國應該先發制人,發動預防性戰爭,用核武器徹底摧毀蘇聯,因為這樣的後果要比蘇聯研製出核武器後爆發核戰爭好得多。但是之後羅素改變了看法,認為核武器裁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並從此致力於核裁軍運動。1954年氫彈爆破成功,羅素進一步意識到核武器將可能給人類帶來的災難。1954年4月,羅素發表了著名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號召世界各政府體會並公開宣布它們的目的不能發展成世界大戰,而我們號召它們,因此在解決它們之間的任何爭執應該用和平手段」。除了愛因斯坦在臨終前簽字外,湯川秀樹和萊納斯·鮑林等多位科學家都在宣言上簽字。1961年,89歲高齡的羅素參與一個核裁軍的遊行後被拘禁了7天。他反對越南戰爭,和讓-保羅·薩特一起於1967年5月成立了一個民間法庭(後來稱為「羅素法庭」),揭露美國的戰爭罪行。

在宗教上羅素是一個不可知論者,相信上帝是否存在是無法證明的;政治上羅素的立場接近於民主社會主義:他支持政府為窮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反對共產政權的極權統治。
回覆 羅素與維根斯坦 在6/6/2011 12:21:33 PM的回覆:
哲學上羅素最大的貢獻是和G·E·摩爾、弗雷格、維根斯坦和懷特海一起創立了分析哲學,此外他還在認識論、形上學、倫理學、政治哲學和哲學史方面做出過貢獻。在劍橋大學時羅素信奉唯心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但是在1898年在摩爾的影響下羅素放棄了唯心主義,轉而研究現實主義,並很快成為「新現實主義」的倡導者。羅素此後始終強調現代邏輯學和科學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論。
回覆 // 在6/6/2011 12:24:17 PM的回覆:
拓撲學,是近代發展起來的一個研究連續性現象的數學分支。中文名稱起源於希臘語「Τοπολογ&#943;α」的音譯。Topology原意為地貌,於19世紀中期由科學家引入,當時主要研究的是出於數學分析的需要而產生的一些幾何問題。發展至今,拓撲學主要研究拓撲空間在拓撲變換下的不變性質和不變數。

分支學科
拓撲學又稱為一般拓撲學
代數拓撲學
微分拓撲學
幾何拓撲學
拓撲學的主要應用是在分子生物學中。當談到脫氧核糖核酸的三級結構,就必然會談到所謂的「超螺旋結構」。這種超螺旋結構可以解釋為:發生螺旋纏繞的螺旋結構,換句話說,就是一個螺旋結構再一次進行螺旋纏繞。脫氧核糖核酸原本就是雙股螺旋,而這雙股螺旋又會再進一步進行螺旋纏繞,形成所謂的超螺旋結構。

拓撲學就是用來研究超螺旋結構的一種工具。拓撲學主要探討的是在連續性變化中(比如因為溫度改變而發生構型改變時,或因為與蛋白質作用而發生交互作用時)的變形現象。拓撲性質不包含非連續性變化時產生的變形作用(雙股螺旋被剪開時的狀況)。對於去氧核糖核酸而言,那些當沒有打斷股鏈時,不受變形現象而改變的性質就叫拓撲性質。拓撲性質的改變只受到打斷股鏈或將股鏈粘合的影響。

著名學說柯尼斯堡七橋問題 
回覆 // 在6/6/2011 12:24:17 PM的回覆:
拓撲學,是近代發展起來的一個研究連續性現象的數學分支。中文名稱起源於希臘語「Τοπολογ&#943;α」的音譯。Topology原意為地貌,於19世紀中期由科學家引入,當時主要研究的是出於數學分析的需要而產生的一些幾何問題。發展至今,拓撲學主要研究拓撲空間在拓撲變換下的不變性質和不變數。

分支學科
拓撲學又稱為一般拓撲學
代數拓撲學
微分拓撲學
幾何拓撲學
拓撲學的主要應用是在分子生物學中。當談到脫氧核糖核酸的三級結構,就必然會談到所謂的「超螺旋結構」。這種超螺旋結構可以解釋為:發生螺旋纏繞的螺旋結構,換句話說,就是一個螺旋結構再一次進行螺旋纏繞。脫氧核糖核酸原本就是雙股螺旋,而這雙股螺旋又會再進一步進行螺旋纏繞,形成所謂的超螺旋結構。

拓撲學就是用來研究超螺旋結構的一種工具。拓撲學主要探討的是在連續性變化中(比如因為溫度改變而發生構型改變時,或因為與蛋白質作用而發生交互作用時)的變形現象。拓撲性質不包含非連續性變化時產生的變形作用(雙股螺旋被剪開時的狀況)。對於去氧核糖核酸而言,那些當沒有打斷股鏈時,不受變形現象而改變的性質就叫拓撲性質。拓撲性質的改變只受到打斷股鏈或將股鏈粘合的影響。

著名學說柯尼斯堡七橋問題 

 
線上訂購匯款帳號現場諮詢聯絡我們首頁

教材說明

所有權利均歸屬宇法數位出版有限公司

 

 

 

 

律師司法官 考試科目 補習班 函授 推薦
司法事務官 行政執行官 公證人 國防法務官 檢察事務官偵查實務組

調查局法律實務組 書記官 執達員 高考法制 法警 錄事 庭務員
PTT推薦 宇法 官網 李俊德律師 李俊德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