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法知識工程網|官網 - 專辦律師司法官補習函授上榜推薦

關 於 我 們

函 授 介 紹

線 上 購 課

最 新 進 度

國 家 考 試

討 論 區

常 見 問 題

學 員 服 務

心 得 分 享

歷 屆 試 題

解答更新•試閱

刷卡服務,請先聯繫宇法!

購物車新推出!提供超取付款與線上刷卡

蝦皮賣場,提供7-11、全家超商及蝦皮店到店取貨付款

刷卡服務,請先聯繫宇法!

宇法官方YouTube頻道

掃描 LINE QRcode,聯繫宇法更方便有效!
跨平台加密影片操作使用說明

考神網

首宇

首宇

最新通過法案、立法歷程

各校研究所歷屆考古題

考題檢索

法規檢索

主管法規、判解函釋、裁判書、簡易案件

跨世紀的現代司法、司法正義新作為

[ 回討論區 ]   [ 我要回覆 ]
討論主題 悲慘世界
發表人 ..  

發表日期

11/30/2012 5:36:57 PM
發表內容 《悲慘世界》(法語:Les   Misérables,原意為「悲慘的人們」,「可憐的人們」),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Marie   Hugo)於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是19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小說描繪了19世紀初20年間幾個法國人物的生活,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

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獲釋罪犯尚萬強(Jean   Valjean)試圖贖罪的歷程。小說同樣試圖檢視他的贖罪行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的所造成的影響。這部宏大的小說,融進了法國的歷史,以及巴黎的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檢視了善、惡和法律的本質,同樣還有愛情與親情的種類和本質。

雨果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一個真實的罪犯和警察「François   Eugène   Vidocq」,他把這個真實人物的性格分成了故事中的兩個人物。悲慘的世界通過它不計其數的舞台和熒幕的改編作品被世人所了解。最著名的改編作品是同名音樂劇。
回覆 .. 在11/30/2012 5:39:53 PM的回覆:
創作背景
1801年,一個名叫尚萬強(Jean   Valjean)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判19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意指:帶有前科、案底的假釋證明)討生活又處處碰壁。到1828年,雨果又開始搜集有關米里艾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間,他還大量搜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到蒙特羅,化名為馬德廉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並發跡的由來。此外,他還參觀了布雷斯特和的特龍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傅安婷受辱的場面。

又據說,雨果年輕時有一次在路上看到兩個士兵挾持著一個因偷麵包而被判死刑的男子,當時有一位貴夫人坐著漆有家徽的馬車經過,囚犯注目貴夫人,但貴夫人對囚犯卻視而不見。他認為此事表明當時法國平民承認貴族,貴族卻無視平民的存在,從此使他萌發寫《悲慘世界》的念頭。

《悲慘世界》的主題是寫人類與邪惡之間不懈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善良的,將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經過苦難的歷程。書中穿插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背景和拿破崙滑鐵盧戰役的描寫,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都有論及,比如俚語,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況,雨果在書中都分有獨立章節描寫。故事情節錯綜複雜,設計巧妙,跌宕起伏。雨果力圖表現嚴刑峻法只能使人更加邪惡,應根據人道主義精神用道德感化的方法處理,他借主人公之口說道「最高的法律是良心」。他寫道:「將來人們會把犯罪看作一種疾病,由一批特殊的醫生來醫治這種病。醫院將取代監獄。」

為了這部書,雨果前後構思了40年,到晚年才完成。他自稱這是「一部宗教作品」。
回覆 .. 在11/30/2012 5:47:54 PM的回覆:
許玉秀,當代刑法思潮,
陸         刑事政策上的展望
         一正面預防
         二沒有監獄的社會
         三廢刑思想
回覆 .. 在12/1/2012 12:21:50 AM的回覆:
李茂生的內外部觀點論原來是學福柯。
回覆 .. 在12/1/2012 1:48:55 AM的回覆:
卡夫卡Kafka的審判:
........
在K三十一歲生日的前一天,,兩個黑衣人把K帶走了。K幾乎沒有反抗,顯示出他早就預料到此事不可避免。在被押解的路上,K看到一個形似布爾斯特納小姐的人。最後K被帶到一個採石場,兩個黑衣人處死了K。K說:「像條狗!」卡夫卡寫道:「彷彿他的恥辱將留在人間。」
回覆 .. 在12/1/2012 1:54:40 AM的回覆:
波特萊爾Baduelaire   vs.雨果Hugo
王爾德   vs.蕭伯納
回覆 .. 在12/1/2012 2:02:24 AM的回覆:
維特根斯坦:
世界是所有事實的總和,而不是事物的總和。(1.1)
回覆 大文豪 在12/1/2012 2:05:24 PM的回覆:
德國大文豪   死後才出櫃
2012年10月10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林欣誼╱台北報導】

托瑪斯˙曼從學生時代就志在寫作,哥哥亨希利˙曼(Heinrich)是位深具批判意識的知名作家。托瑪斯˙曼在一戰期間曾經支持戰爭,認為戰爭是推翻「邪惡國家」沙皇俄國的方式,並因此與反對軍國主義的哥哥決裂。後來他轉而反戰,因反納粹而流亡異國,但心中以德國文化為尊,他曾說:「我在哪裡,哪裡就是德國。」

托瑪斯˙曼的作品面向廣,如處女作《布頓伯魯克世家》以寫實筆法描寫十九世紀末德國兩家族四代人的興衰。書中家族從經商致富到家道中落、分崩離析,帶有他自己家族的影子,被譽為「德國版《紅樓夢》」。

他七十五萬字的長篇鉅著《魔山》則是德國當代文學重量級作品,描寫一個德國年輕人因肺結核住進療養院,遇見來自各地精神空洞、等待死神來臨的人物,他以繁複的思辨,解剖當時歐洲走向衰落的精神世界。

托瑪斯˙曼晚年傾力完成的另一部鉅著《浮士德博士》,以《浮士德》為靈感,描寫才華洋溢的音樂家誤入頹廢罪惡的一生,並將其視為「我一生的懺悔」。書中交織古德文、拉丁文、法、德、義等六種語言,明年底台灣將首度翻譯出版。

托瑪斯˙曼死後,同志身分才被揭露,他的六個子女有三位公開的同性戀者,但托瑪斯˙曼與子女關係不好,生前也對他們公開性向不以為然。

他的長女艾麗卡˙曼(Erika   Mann)、長子克勞斯˙曼(Klaus   Mann)都是同志也是作家,次子戈洛˙曼(Golo   Mann)則是史學家與哲學家。長子克勞斯則因長期在父親盛名陰影的壓力下自殺。么子米歇爾˙曼最後(Michael   Mann)也走上自殺一途。
回覆 .. 在12/1/2012 2:08:50 PM的回覆:
ps.
《威尼斯之死》(德語:Der   Tod   in   Venedig,又譯《魂斷威尼斯》)是德國小說家托馬斯·曼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12年,是托馬斯·曼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回覆 .. 在12/1/2012 2:13:44 PM的回覆:
維特根斯坦:
把世界看作一個有限整體的感覺是神祕的。(6.45)

他必須超越這些命題,然後才能正確看世界。(6.54)
回覆 .. 在12/1/2012 8:29:41 PM的回覆:
基本命題是其自身的真值函項。(5)

 
線上訂購匯款帳號現場諮詢聯絡我們首頁

教材說明

所有權利均歸屬宇法數位出版有限公司

 

 

 

 

律師司法官 考試科目 補習班 函授 推薦
司法事務官 行政執行官 公證人 國防法務官 檢察事務官偵查實務組

調查局法律實務組 書記官 執達員 高考法制 法警 錄事 庭務員
PTT推薦 宇法 官網 李俊德律師 李俊德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