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法知識工程網|官網 - 專辦律師司法官補習函授上榜推薦

關 於 我 們

函 授 介 紹

線 上 購 課

最 新 進 度

國 家 考 試

討 論 區

常 見 問 題

學 員 服 務

心 得 分 享

歷 屆 試 題

解答更新•試閱

刷卡服務,請先聯繫宇法!

購物車新推出!提供超取付款與線上刷卡

蝦皮賣場,提供7-11、全家超商及蝦皮店到店取貨付款

刷卡服務,請先聯繫宇法!

宇法官方YouTube頻道

掃描 LINE QRcode,聯繫宇法更方便有效!
跨平台加密影片操作使用說明

考神網

首宇

首宇

最新通過法案、立法歷程

各校研究所歷屆考古題

考題檢索

法規檢索

主管法規、判解函釋、裁判書、簡易案件

跨世紀的現代司法、司法正義新作為

[ 回討論區 ]   [ 我要回覆 ]
討論主題 德國哲學家系列講座
發表人 ..  

發表日期

3/18/2013 2:50:53 AM
發表內容 德國哲學家系列講座通知

講座一:   現代社會的自由及其概念暨授予阿克塞爾·霍耐特(Axel   Honneth)“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儀式

時間:2013年3月26日星期二   14:00-16:00

地點: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人文樓100號(上海市閔行區東川路800號人文學院樓)

(上海地鐵五號線東川路站下)

演講人:Axel   Honneth   教授

   
講座二:現代性的普遍性、特殊性和多樣性:對話中國學者

時間:3月27日星期三   14:00-16:00

地點:上海市威海路755號文匯報社

對話學者:Axel   Honneth、高宣揚、童世俊、Fabian   Heubel

   
講座三:叔本華與尼采的美學:對啟蒙的批判

時間:2013年3月28日星期四   14:00-16:00

地點: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人文樓100號

演講人:Mathias   Kossler   教授

   

講座四:叔本華的哲學及其現實性

時間:4月1日星期一   14:00-16:00

地點: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人文樓312

演講人:Mathias   Kossler   教授

演講人簡介:
1.   Prof.   Dr.Axel   Honneth,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世界著名社會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法蘭克福學派哈貝馬斯弟子及當代法蘭克福學派重要代表人物、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所長、國際黑格爾研究學會會長、《德國哲學雜誌》及《歐洲哲學學報》編委會成員等。

2.   Prof.   Dr.   Matthias   Koßler,世界叔本華研究學會會長、梅因茲大學叔本華研究中心主任、《叔本華全集》國際電子數字版編委會主席、“叔本華哲學論叢”編輯出版人及“叔本華研究年鑑”出版總經理。

友情提示:現場提供德語-漢語翻譯,敬請有興趣參加講座者準時出席。

歡迎蒞臨指導!
回覆 德國古典哲學 在3/22/2013 6:24:05 AM的回覆:
德國古典哲學一般是指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是代表西方近代哲學的最高階段。它繼承了由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代表的唯理主義傾向,同時又受到了蘇格蘭啟蒙運動中著名哲學家休謨的經驗主義和懷疑論的影響,此外以萊辛、歌德為代表的啟蒙運動文學也對德國古典哲學起到了相當程度的影響。(斯賓諾莎的宿命論思想有時也被認為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在這些思想的共同影響下,德國古典哲學家總結並探討了一系列哲學上的重大問題,儘管他們中的多數經常被泛泛地認為是唯心主義,但他們的主張卻不是統一的。

康德是一個二元論者和不可知論者,他為了調和唯理主義和經驗主義,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哲學。費希特則持有一種主觀唯心主義(後期也被認為傾向於客觀唯心主義),謝林和黑格爾有時候被認為是客觀唯心主義者,但事實上他們的意見是非常不同的。直到費爾巴哈以一種唯物主義的觀點對黑格爾宏大的形上學體系提出抨擊,從而終結了德國古典哲學。

德國古典哲學具有抽象性和思辯性的特點,它最重大的意義在於從康德開始,世界觀發生了巨大轉變。世界再也不再是是其所是,理性再不只是被當作法則的附屬品所對待,而是轉變為由理性為世界立法,世界被認為是由我們的觀察所決定的。跟隨康德,產生了以叔本華為代表的存在主義;跟隨費爾巴哈,產生了以馬克思為代表的歷史唯物主義,此外分析哲學、現象學等等哲學分支,甚至直到哈貝馬斯都受到了德國古典哲學的重大影響。
回覆 在康德的喚醒下 在3/23/2013 12:32:10 AM的回覆:
在康德的喚醒下︰20世紀西方哲學

作者:(美)湯姆•洛克摩爾
譯者:徐向東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01日
語言:簡體中文   ISBN:9787301161524

本書追隨康德的思路,重估20世紀西方哲學的四大主要流派--馬克思主義、英美分析主義、美國實用主義和歐陸哲學,並認為這四者在20世紀的發展和演變都是出于對康德哲學的回應。若就知識的全面性而言,此書顯然不如一本20世紀西方哲學史,沒有羅列很多的人頭及其學說,但它從康德哲學出發,向讀者介紹了參與20世紀西方哲學討論的主要人物和其問題,展示的是上個世紀西方哲學的焦慮點及其切入的角度與方法。這本書的特點就在于它並不是一本20世紀西方哲學史,以此類方法評介某一時期哲學的書籍並不多見,在英語世界中,關于20世紀西方哲學的書,僅法國哲學家文森特•德貢布教授的《當代法國哲學》(中文本新星出版社,2007)與此類似。


湯姆•洛克摩爾(Tom   Rockmore),美國杜肯大學哲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德國哲學,在德國觀念論方面造詣高深。主要著作有︰《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導讀》、《黑格爾、之前和之後》、《馬克思主義之後的馬克思》等。   
回覆 德國唯心主義 在3/28/2013 12:00:55 AM的回覆:
德國唯心主義一般是指從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早期在德國建立起來的哲學,它由康德在1780年到1790年間的作品發展起來,並和浪漫主義、啟蒙運動的政治革命有著密切聯繫。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最有名的思想家是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然而雅各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萊因霍爾德(Karl   Leonhard   Reinhold)和施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也作出了巨大貢獻。

唯心主義
哲學上唯心主義一般指我們在客體中發現的屬性取決於它們出現在主體面前的方式,而不是它們自身所固有,獨立於主體經驗之外的。物自體是指物體本身所固有的屬性,它的存在不受主體認識形式的限制。而關於一件事物應有何種獨立於心靈之外的屬性則是唯心主義的基本問題。

概述
康德(1724-1804)被認為德國唯心主義和古典哲學的開創者,他的作品試圖調和18世紀兩大主要的哲學派別: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經驗主義主張知識的獲得只能通過我們的感覺經驗,而理性主義則主張知識通過獨立於經驗之外的先驗理性獲得。康德的結論是我們通過感覺,知識的對象只是被給予,然後通過先驗知性的處理將它們聯繫統一起來,構成某種規則,最後通過理性將知性的規則納入我們的思維和知識。這樣理性就不直接涉及對象或者經驗,所以就不能獲得真正的客體知識。康德將之稱為「批判哲學」,主張理性不能超越經驗的界限。康德的這種認識論將世界分為表象和物自體兩部分,其中只有表象世界能被我們所認識,而物自體則超越理性之外,無法被認識而只能被信仰。

康德之後的主要繼承者有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他們都共同點是試圖取消物自體。費希特不同意康德的物自體的論述,以絕對自我的概念取而代之,這一絕對自我統一了經驗和理性,也就是認識論的最高起點。謝林批判費希特過分強調主體作用而忽視了客體,發展了以描述客體如何可能的自然哲學和將主體客體合一的同一哲學。黑格爾以「精神」表示人類本性,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絕對唯心主義體系將哲學和歷史統一起來。

另一方面叔本華則走向了另一極端,他繼承了物自體並認為它就是意志。一般在哲學史上不將他歸於德國唯心主義中,儘管他自己認為自己是唯心主義者,而且他的作品也反映了這一點。後來的年青黑格爾派則在多個方面發展了黑格爾的思想,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費爾巴哈、馬克思和恩格斯。
回覆 歷史唯物主義 在3/28/2013 12:38:00 AM的回覆: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稱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以黑格爾的辯證法,結合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原始唯物論出現於古希臘時代),去解釋人類歷史演變的過程。並被列寧、毛澤東等人所發展。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因其主要關注的是對歷史規律的闡明,因而歷史唯物主義可以歸入歷史哲學,具體地說是一種思辨的歷史哲學。
回覆 .. 在3/28/2013 4:38:07 AM的回覆:
不可知論
伯特蘭·羅素的小冊子《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是對不可知論信條的經典闡述。   這本同名小書是基於他1927年發表的演說。文章首先簡單闡述羅素反對有神論論據,然後詳細論述其對基督教教義之道德反對。最後他更呼籲他的讀者要用「無懼的態度和開放的智慧」「獨立自主、公平正直地看世界」。   在羅素後來的小冊子《我是一個無神論者或者不可知論嗎?》(副標題:對面對新教條所持容忍態度的辯論)中,他確認,他在哲學意義上是一個不可知論者,不知道神是否真的存在。然而在同一部作品中,他也接納,無神論者這一稱呼能更加好的表達非哲學追隨者的宗教姿態。

與其他哲學思想的關係
懷疑論
雖然不可知論與懷疑論類似,但不可知論不同於懷疑論,不可知論同實證主義方法相一致,而懷疑論則與實證主義方法相反。實證主義強調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成就和可能性。懷疑論者甚至會和無神論(Atheism)、有神論(Theism)、創造論(Creationism)、智慧設計論(Intelligent   Design)一樣反對不可知論。

不可知論另外一個與懷疑論不同的地方是,懷疑論的質疑對象是知識,不可知論的質疑對象則是真理與神。
回覆 .. 在3/28/2013 4:46:18 AM的回覆:
無聊(苦悶)與痛苦之間來回擺盪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世界   沒有意義   =虛無主義(懷疑論的極致?)

懷疑論VS.不可知論

尼采:強力意志   超人
叔本華:人類的任何努力都將落空

人的一生

目的論?

佛陀:不生不滅=涅槃

生?
享樂主義?

價值?

虛無   
回覆 .. 在3/28/2013 4:49:14 AM的回覆:
所以,問題好像又回到了依比鳩魯的罪惡問題

前提
在分析罪惡問題前,一些概念必須加以明確定義,這是由於宗教信仰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

            神是誰或什麼?
            什麼是惡?
            什麼是全能(全能悖論)(en:omnipotence)?
            以及什麼是全善(en:omnibenevolence)?

表述
伊壁鳩魯的表述

            如果是上帝想阻止「惡」而阻止不了,那麼上帝就是無能的;
            如果是上帝能阻止「惡」而不願阻止,那麼上帝就是壞的;
            如果是上帝既不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惡」,那麼上帝就是既無能又壞;
            如果是上帝既想阻止又能阻止「惡」,那為什麼我們的世界充滿了「惡」呢?

邏輯表述
文句式

            神存在(前提)
            神全能(前提,或者由「神」的定義得為真)
            神全善(前提,或者由「神」的定義得為真)
            所有全善的存在都反對任何的惡。(前提,或者由「全善」的定義得為真)
            所有全善的存在如果可能會立即消滅任何的惡。(前提)
            神反對任何的惡。(由3和4得出的結論)
            神可以立即徹底的消滅惡。(由2得出的結論)
            神會立即徹底的消滅惡。(由3、5和7得出的結論)
            惡存在而且可能永遠存在。(前提)
            8和9矛盾,因此至少一個前提不成立:或者神不存在,或者神不全善全能,或者神有理由不立即這麼做,再或者惡不存在。

-----------------------
反面意見
1710年,萊布尼茨提出神義學系統研究罪惡問題,解釋為什麼神允許惡存在同神的全善不矛盾。
回覆 .. 在3/28/2013 4:55:28 AM的回覆:
哲學:高度學術化
刑法學:高度學術化

兩者頗有相類之姿,好像回到了叔本華反黑格爾的年代!

------------------
羅素:叔本華的哲學矛盾且淺薄

但:

反理性主義
有些試圖證實知識的方法是非理性的,他們拒絕承認證實必須遵從邏輯或推理。虛無主義開始是一種唯物主義政治哲學,但有時會被重定義為知識不可證實這一明顯荒謬的理論,這一論調的荒謬之處在於它自相矛盾地聲稱人知道知識不可能,但也許對於虛無主義者來說,自相矛盾也許並不重要。
回覆 .. 在3/28/2013 4:59:53 AM的回覆:
關於刑法學的高度學術化,或許可以參閱尼采的善惡的彼岸(超善惡),我們學者們。
回覆 .. 在3/28/2013 8:24:17 AM的回覆:
看看現在的所謂的學者,尼采的<我們學者們>仍充滿警世作用!
回覆 .. 在3/29/2013 4:17:21 AM的回覆:
虛無主義
不可知論
不確定性
機率
近似
信念
知識論
確定性
偶然性
必然性
決定論
回覆 .. 在3/31/2013 2:53:31 AM的回覆:
為了徹底搞清螺旋槳的原理,同時出於對數學基礎的興趣,維根斯坦閱讀了伯特蘭·羅素與懷特海合寫的《數學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術基礎》。在1911年夏天拜訪了弗雷格後,維根斯坦聽從了這位邏輯學家的推薦,前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問學於羅素門下,後成為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羅素稱這場相識是他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本可免服兵役的維根斯坦作為志願兵積極入伍,在戰場上完成了標誌所謂哲學的語言學轉向的《邏輯哲學論》(英文版: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德文版:Logische   -   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的初稿。
回覆 .. 在4/9/2013 4:37:48 AM的回覆:
存在主義(英語:Existentialism),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它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1],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尼采和祁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驅。在20世紀中它流傳非常廣泛,其哲學思想還延續到了6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雅斯貝爾斯和海德格、保羅·沙特和作家卡繆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突出的命題是:世界沒有終極的目標;人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隱隱約約而有敵意的世界中;人們選擇而且無法避免選擇他們的品格、目標和觀點;不選擇就是一種選擇,即是選擇了「不選擇」;世界和我們的處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懼的瞬間。

這些命題曾經影響了文學(例如:費奧多爾·杜斯妥也夫斯基和加繆)、精神分析學(例如:賓斯萬格和羅洛·梅)和神學(例如:保羅·田立克)。

存在先於本質

其最著名和最明確的倡議是沙特的格言:「存在先於本質」(法語:l'existence   pr&#233;c&#232;de   l'essence)。他的意思是說,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卻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一個人,要評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麼人物,因為一個人是由他的行動來定義的。

沙特否認神或其它任何預先定義的規則的存在。沙特反對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為它們縮小人的自由選擇的餘地。假如沒有這些阻力的話,那麼一個人的唯一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他選擇哪一條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潛力與可能。沙特也提出:「他人即是地獄」。這一觀點看似與「人有選擇的自由」觀點相矛盾,其實每個人選擇是自由的,但對於選擇後的結果,每個人有無法逃避的責任,人在選擇的過程中,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他人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每個人的自由就可能影響他人的自由,所以稱「他人即是地獄」。

存在主義並沒有否定神的存在,例如祁克果就是一名基督徒,他認為存在主義是基督徒思想模式的開始。但多數存在主義學家大多均反對教條式宗教信仰,特別是以尼采為最,他在其著作《快樂的科學》(Die   fr&#246;hliche   Wissenschaft)和《反基督:對基督教的詛咒》(Der   Antichrist.Fluch   auf   das   Christentum)中提出「上帝已死」的反基督立場,相信自我的選擇是存在主義學家最重要的中心。

 
線上訂購匯款帳號現場諮詢聯絡我們首頁

教材說明

所有權利均歸屬宇法數位出版有限公司

 

 

 

 

律師司法官 考試科目 補習班 函授 推薦
司法事務官 行政執行官 公證人 國防法務官 檢察事務官偵查實務組

調查局法律實務組 書記官 執達員 高考法制 法警 錄事 庭務員
PTT推薦 宇法 官網 李俊德律師 李俊德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