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法知識工程網|官網 - 專辦律師司法官補習函授上榜推薦

關 於 我 們

函 授 介 紹

線 上 購 課

最 新 進 度

國 家 考 試

討 論 區

常 見 問 題

學 員 服 務

心 得 分 享

歷 屆 試 題

解答更新•試閱

刷卡服務,請先聯繫宇法!

購物車新推出!提供超取付款與線上刷卡

蝦皮賣場,提供7-11、全家超商及蝦皮店到店取貨付款

刷卡服務,請先聯繫宇法!

宇法官方YouTube頻道

掃描 LINE QRcode,聯繫宇法更方便有效!
跨平台加密影片操作使用說明

考神網

首宇

首宇

最新通過法案、立法歷程

各校研究所歷屆考古題

考題檢索

法規檢索

主管法規、判解函釋、裁判書、簡易案件

跨世紀的現代司法、司法正義新作為

[ 回討論區 ]   [ 我要回覆 ]
討論主題 von Liszt
發表人 ..  

發表日期

12/23/2013 5:23:18 PM
發表內容 法蘭茲·騎士·封·李斯特
(德語:Franz   Ritter   von   Liszt),簡稱李斯特(德語:Liszt),或封·李斯特(德語:von   Liszt),生於1851年3月2日,維也納,卒於1919年6月21日,德國塞海姆-尤根海姆。1898年到1917年在柏林大學(1949年改名為「柏林洪堡大學」)擔任刑法和國際法教授,同時也是當時德意志帝國進步國民黨(德語:Fortschrittliche   Volkspartei)的普魯士邦議員與帝國議會議員。

職業生涯
Liszt於1869年起就讀維也納大學,師從耶林(德語:Rudolf   von   Jhering)並深受其影響,例如在1883年著名的《法律中的目的思想》一文裡,Liszt把耶林《為權利戰鬥》(德語:Kampf   ums   Recht)一書的思想移轉到刑法學上,充實了現代刑法學上的「法益」(德語:Rechtsgut)一語。1874年取得法學博士(Dr.   jur.)學位後,Liszt積極走上學術生涯。首先1876年在奧地利格拉茲完成教授資格論文,然後歷任德國吉森大學(1879年起)、馬堡大學(1882年起),哈勒大學(1889年起),最後來到當時德意志帝國首都大學--柏林大學法律系(1898年起,終其餘生),也是當時德國規模最大的法律系。

在學術生涯的頭20年,他幾乎只致力於刑法學。例如,1882年他於馬堡大學時開設了德國第一門犯罪學專題課程,刑事政策學會,並成為德國迄今仍最頂尖的刑法學期刊《整體刑事法雜誌(德語: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之創辦成員。他的思想蔚為風潮,與其學生共同形成了德國刑法學界的「馬堡學派」(德語:Marburger   Schule)。

到了柏林之後,Liszt積極參加進步國民黨(德語:Fortschrittliche   Volkspartei),很快成為柏林市議會中代表柏林-夏洛滕堡區的市議員,1908年轉換跑道成為普魯士邦議會議員,1912年更被選為德意志帝國議會議員。不過他在政治上並非領導人物,甚至是行政部門眼中的刺,總是發表異議。身為自由主義與道德勇氣的信徒,他在當時皇權已穩定下來的普魯士和德意志帝國上流社會中沒有太多支持。

不過在學術生涯方面Liszt就不得了了,絕非尋常的教授。在馬堡大學和哈勒大學的時期,Liszt都是該校的校長。到了柏林後,他很快成為教職最高階的「大教授」(德語:Gro"B"ordinarius),德國科學會(German   Manderins)的授勳會員,獲德意志皇帝頒發私人顧問頭銜(德語:Geheimratstitel),是德意志帝國「政治教授」(德語:Politischer   Professor)的最後幾位代表人物之一。
回覆 .. 在12/23/2013 5:27:38 PM的回覆:
馬堡學派?

--------------
新康德主義?


柏拉圖主義?
新柏拉圖主義?

柏拉圖
反柏拉圖?


回覆 .. 在12/23/2013 5:51:13 PM的回覆:
康德Kant

VS.

叔本華Schopenhauer

尼采Nietzsche
回覆 .. 在12/23/2013 5:55:00 PM的回覆:
原來

我求的


只是一個安身立命
回覆 .. 在12/23/2013 6:28:38 PM的回覆:
安身:在某處安下身來;立命:精神有所寄託。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託。

出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僧問:『學人不據地時如何?』師云:『汝向什麼處安身立命?』」

示例
那裡是鎮守邊庭,用人之際,足可以∼。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回

-----------------
傳燈錄
,全稱景德傳燈錄,景德是北宋真宗年號,本書原題名為《佛祖同參集》,中國佛教禪宗史書。共30卷,宋景德元年(1004年)東吳僧道原撰,被收入《大正藏》。

「傳燈錄」只限於禪宗,屬記言體及按世次記載的譜錄體。《傳燈錄》載自過去七佛、第一祖摩訶迦葉、至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東土六祖,至法眼宗文益禪師法嗣的禪宗傳法世系,共1701人的機緣語句,載明各禪師之俗姓、籍貫、修行經歷、住地、示寂年代、世壽、法臘、諡號等。另附語錄951人。傳燈錄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並引出了禪宗一系列的燈錄著述,如:《天聖廣燈錄》、《續傳燈錄》。

在《寶林傳》、《祖堂集》尚未重新為世人發現之前,《景德傳燈錄》是禪宗最早的一部史書,位居「五燈」(即《傳燈錄》、《廣燈錄》、《續燈錄》、《聯燈會要》、《普燈錄》)之首,是研究禪宗史的重要資料。自上述二書(《寶林傳》、《祖堂集》)於二十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得知本書曾受其影響,且多所取材。事實上,在本書完成前的唐末、五代時,已有多種禪宗史書出現。在內容上,《景德傳燈錄》是以這些史書為基礎,並進一步搜集資料,經篩選潤色而成。
回覆 .. 在12/24/2013 2:08:40 AM的回覆:
His   criminal   law   textbook,   which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881   

with   the   title   Das   deutsche   Reichsstrafrecht   (German   

Imperial   Criminal   Law),   renamed   Lehrbuch   des   deutschen   

Strafrechts   (Textbook   of   German   Criminal   Law)   from   the   

second   edition,   finally   reached   26   editions   by   1932.   It   

presented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legal   doctrine   based   on   

liberal   ideas   and   the   Rechtsstaat.   A   study   of   his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criminal   law   should   start   with   the   "Marburg   

Programme",   named   after   his   inaugural   speech   in   1882,   his   

theory   of   criminal   law   which   was   not   based   on   retribution   but   

opened   the   way   for   new   objectives   of   criminal   law,   in   

particular   preventive   goals,   as   described   in   Der   

Zweckgedanke   im   Strafrecht   (The   Idea   of   Purpose   in   

Criminal   Law),   1882.   The   concept   of   punishment   and   

criminal   law   based   on   the   methods   and   ideas   of   positivism   

was   directed   against   metaphysical   justifications   of   

retribution.   Liszt   wanted   to   overcome   the   prevailing   theories   

of   punishment   by   Immanuel   Kant   and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He   tried   to   explain   the   crime   by   investigating   

the   causes   of   the   offender's   behaviour.   His   theory   of   

punishment   was   governed   by   the   idea   of   purpose,   in   other   

words   punishment   was   not   for   retribution   (Karl   Binding),   but   

served   the   purpose   of   goal-oriented   special   prevention;   for   

this   reason   Liszt   is   said   to   be   the   father   of   special   preventive   

punishment   theory,   where   punishment   serves   the   purpose   

of   deterrence,   rehabilitation,   and   societal   protection   ("the   

Marburg   Programme").

So   his   demands   were:   improvement   of   existing   societal   

conditions   and   penal   measures   specifically   aimed   at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offender.   With   this   in   mind,   he   advocated   

differentiation   of   special   prevention   based   on   types   of   

offender:
"occasional   offenders"   should   receive   a   suspended   

sentence   as   a   lesson;
"reformable   offenders"   should   receive   longish   custodial   

sentences,   to   be   accompanied   by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and
"non-reformable   offenders"   should   be   given   very   long   

custodial   sentences   to   protect   society.
回覆 .. 在12/24/2013 2:14:40 AM的回覆:
大師

大師也考察了中國(中華民國)的刑法

李士特,德國刑法教科書Lehrbuch         des         deutschen         

Strafrechts

第二章   刑法的歷史
#17   當今外國的刑法立法情況
XVIII   遠東國家   
1.中國(2.日本3.朝鮮)
回覆 .. 在12/24/2013 2:16:35 AM的回覆:
我      中華民國刑法
回覆 .. 在12/24/2013 2:17:48 AM的回覆:
能與大師如此親近

真是不勝感懷

回覆 .. 在12/24/2013 2:20:08 AM的回覆:
如果真要念刑法

不知是否要念超過幾十萬本書呢?

回覆 .. 在12/24/2013 2:24:32 AM的回覆:
可是,如果我們念海德格爾Heidegger的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


repo

與納粹主義
在被選為弗萊堡大學校長之前,海德格爾已經在1933年5月1日加入納粹黨。1934年4月他辭去校長一職。雖然直至戰爭結束,他仍然保留納粹黨黨員身分。在擔任校長的期間,弗萊堡大學禁止海德格爾以前的猶太裔教師胡塞爾進入大學圖書館,引發了納粹種族清洗法例。在1941年重印時候,海德格爾刪除了胡塞爾在《存在與時間》上的貢獻,並聲稱他這樣做是受到出版商馬斯·尼米爾(Max   Niemeyer)的壓力。1935年出版《形上學入門》時,他拒絕刪除『這場運動的內在真相及偉大』這樣的字眼:「……這些都是所謂的哲學。而今天所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那被稱為『國家社會主義哲學』,但又與這場運動的內在真相及偉大(die   innere   Wahrheit   und   Gr'o'"B"e   

dieser   Bewegung)——即地球技術與現代人類的交鋒(n'a'mlich   die   Begegnung   der   planetarisch   bestimmten   

Technik   und   des   neuzeitlichen   Menschen)——毫不沾邊的東西,卻漁獵於[由諸如]『價值』或『統一』[等概念所構成的]混沌的泥沼中。」很多讀者,包括其過去的學生哈貝馬斯,把它理解為海德格爾對國家社會主義許下承諾的證據。

 
線上訂購匯款帳號現場諮詢聯絡我們首頁

教材說明

所有權利均歸屬宇法數位出版有限公司

 

 

 

 

律師司法官 考試科目 補習班 函授 推薦
司法事務官 行政執行官 公證人 國防法務官 檢察事務官偵查實務組

調查局法律實務組 書記官 執達員 高考法制 法警 錄事 庭務員
PTT推薦 宇法 官網 李俊德律師 李俊德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