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法知識工程網|官網 - 專辦律師司法官補習函授上榜推薦

關 於 我 們

函 授 介 紹

線 上 購 課

最 新 進 度

國 家 考 試

討 論 區

常 見 問 題

學 員 服 務

心 得 分 享

歷 屆 試 題

解答更新•試閱

刷卡服務,請先聯繫宇法!

購物車新推出!提供超取付款與線上刷卡

蝦皮賣場,提供7-11、全家超商及蝦皮店到店取貨付款

刷卡服務,請先聯繫宇法!

宇法官方YouTube頻道

掃描 LINE QRcode,聯繫宇法更方便有效!
跨平台加密影片操作使用說明

考神網

首宇

首宇

最新通過法案、立法歷程

各校研究所歷屆考古題

考題檢索

法規檢索

主管法規、判解函釋、裁判書、簡易案件

跨世紀的現代司法、司法正義新作為

[ 回討論區 ]   [ 我要回覆 ]
討論主題 債清法嚇退放款銀行,司法院草案排除抵押權條款,百餘萬中小企業恐借貸無門
發表人 抱馬子  

發表日期

10/1/2007 10:18:58 AM
發表內容 2007-10-01╱自由時報╱第A01版╱焦點新聞╱李靚慧         
      
債清法   嚇退放款銀行
            
     〔記者李靚慧╱台北報導〕「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尚未正式實施,司法院正草擬的「債務清理法草案」,再度引發銀行業者恐慌,由於草案條文中增訂,聲請更生(重整)的企業,其管理人得要求銀行除去抵押權、優先權等權利,恐將迫使銀行緊縮企業金融放款,進而戕害國內一百二十三萬家中小企業的貸款權利。

  銀行公會開緊急會議   製作說帖

  這項「排除抵押權條款」,將嚴重衝擊國內企業金融放款市場,更被銀行業者私下視為「豪宅條款」再現,銀行公會上週特別召開緊急會議,整理各銀行對此條文的意見,緊急製作說帖,希望提供司法院做為修改條文的參考。

  繼「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立法後,司法院正針對現有的「破產法」,草擬修正為「債務清理法」,是一套位階高於債清條例的根本大法,其內容除了破產法中原有的和解、破產程序外,還新增了重整程序。考量到「和解」、「重整」已屬重建型的債務清理程序,超出原有的「破產」範圍外,因此更改法案名稱為「債務清理法」。

  司法院曾在今年一月份,上網公告修正草案條文,供各界研究、討論,銀行業者在研究條文後赫然發現,在新增的第二百零九條條文中,為了讓企業得以「更生」,竟要求手握擔保品或優先權的銀行,放棄擔保物權,範圍含括了抵押權、質權、留置權或其他擔保物權、優先權。

  原有債權等於無保障   誰願放款

  與會的銀行業者指出,雖然該條文中也有提到,一旦未來該企業在進行重整計畫中,債權銀行仍具有「優先權」,但重整案曠日廢時,且未來若因現實狀況導致無法執行重整,但銀行手握的擔保物權又遭到去除,豈不是原有的債權等於全無保障?再加上該條文的影響不只銀行,包括融資公司、民間當舖都會受害,因此將建議司法院將該條文此部分內容刪除。

  一旦擔保放款也無法確保債權,將迫使銀行的企業金融放款更為謹慎、緊縮,最後受到衝擊的,還是國內一百多萬戶的中小企業。

  由於事關重大,銀行公會已在上週緊急會商,並且動員會員銀行,找尋其他國家對於破產、清算制度的相關法制內容,並且採取中英文對照的方式,希望提供負責草擬法案的相關學者、官員參考。

  且為了讓各界了解該法案對國內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未來銀行公會也不排除舉辦座談會、公聽會,邀請更多的學者專家一同參與。
   
--------------------------------------------------------------------------------

2007-10-01╱自由時報╱第A07版╱國際新聞╱劉志原         
   
   司院︰債清法   提高公司償債能力

           〔記者劉志原╱台北報導〕司法院民事廳長吳景源表示,債務清理法草案相關條文是綜合相關學者及專家意見後訂定,司法院不會再更動內容。司法院近期會先將法案送交行政院會銜後,再送立法院,將來能否實施,要視立法院是否通過。司法院官員則說,債務清理法第二○九條,是為了讓欠債的公司在債權人權益不受損的情況下重生,以提高償債能力。

  吳景源表示,若銀行業者有意見,可向金管會等相關單位反映,相關單位將來可在條文中加註意見,或以兩案並陳的方式送交立法院處理。

  司法院表示,債務清理法第二○九條規定,為了讓欠債但仍有能力重新站起來的公司更生,如果有除去其財產上抵押權、質權、留置權或其他擔保物權、優先權必要者,管理人得向法院聲請裁定除去優先權。

  司法院指出,考量若欠債的公司財產抵押等優先權除去後,即可靈活運用其財產,如用以再抵押借款或變賣,讓公司能繼續存活下去,增加還款能力,故訂定此條文。此外,條文中也訂有限制,必須符合法人已無其他財產可供設定擔保及擔保物權人拒絕以同一條件給予新借款的兩大前提,才可提出聲請。

  為考量擔保物權人或優先權人利益,條文中規定,法院裁定前也會予權利人陳述意見的機會;另為保護擔保物權人或優先權人的債權,也在條文明定擔保物權及優先權人原應享有的優先受償權不受影響,且過程中可提出抗告。   
   
--------------------------------------------------------------------------------
         
      2007-10-01╱自由時報╱第A07版╱國際新聞╱李靚慧         
      
誤判社經情勢   反而害了企業

  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為了輔導國內中小企業成長,近年來政府不斷祭出各種政策,希望「積極落實照顧」,但政府的種種努力,卻可能因為一些不諳社會、經濟情勢的立法主事者而功虧一簣,讓中小企業慘遭錯誤的立法打壓。

  根據經濟部的統計,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家數高達一百二十三萬家,占整體企業家數的九十七點八%,年營業額高達十兆元,這些中小企業雇用的就業人數多達七百六十四萬多人,占總就業人數近七十七%,換言之,多數的家庭,就是靠著家庭成員任職於中小企業,來換取一家的溫飽。

  不過,許多中小企業因為規模較小,在與銀行往來的過程中,總是無法獲得如大型企業般的待遇。根據統計,截至今年八月底為止,國內銀行的企業金融放款餘額高達九點四兆元,其中近四兆元為「有擔保」的放款授信,此類擔保授信的放款對象,又多集中於體質較弱的中小企業。

  為什麼有擔保的放款多集中在中小企業?這是因為國內的金融機構,在歷經雙卡債務風暴之後,對於企業金融業務競爭更形激烈,對於大型企業、跨國企業的聯貸案,通常是搶破了頭爭取業務,其放款利率不是利差微薄,就是根本沒有利潤。

  相反的,對於中小企業放款,銀行的態度就強硬許多,不但利率較高,而且考量到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不如大型企業,銀行多要求「提供足額擔保品」才能給予貸款,藉以降低呆帳的風險。

  一旦未來「債務清理法」中,針對聲請更生的企業,可以要求手握擔保品的債權人,放棄其擔保物權,也就是有擔保品的放款,對銀行也沒有保障,首當其衝的將是一百二十三萬戶的中小企業,恐將面臨拿著擔保品上門,銀行也不願借貸的命運。

  雖然政府持續以各項政策來扶助中小企業,但去年國內的中小企業仍然倒閉了九萬家,未來若失去了銀行的支持,倒閉的中小企業勢必愈來愈多,恐將對國內的社會穩定,造成嚴重的衝擊。   
         
--------------------------------------------------------------------------------
         
2007-10-01╱自由時報╱第A07版╱國際新聞╱李靚慧         
      
有無擔保   債權一樣小   金融秩序大亂
         
     〔記者李靚慧╱台北報導〕「排除抵押物權條款」為何讓銀行業者跳腳?銀行業者舉例,企業若獲准重整,在經過數年後,卻發現現實狀況無法重整,屆時手握抵押品的債權人,也無法拍賣擔保品變現,有擔保、無擔保放款將「一樣小」,只有債務人最大。 

  銀行業者分析,根據我國的地政物權登記制度,是手握擔保物權的人最大,目前的破產法制度,只要企業向法院聲請重整,債權人就無法執行擔保品的拍賣,直到法院駁回重整聲請後。雖然所有的債權人,都可以向法院聲請查封拍賣債務人名下的財產,但仍以握有擔保品的債權人優先,讓有擔保品的債權獲得保障。

  因為這樣的制度,讓以往有些企業,在即將發生財務危機時,就會先找無擔保的債權銀行,「恐嚇」即將向法院聲請重整,要求銀行給予放寬條件或紓困;不過,手握擔保品的銀行,通常顯得「老神在在」,因為未來只要拍賣擔保品,就可以取回欠款。

  銀行業分析,一旦企業聲請更生,管理人就可以要求債權人放棄擔保物權,等於是打破了以往的「絕對物權」概念,如此一來,有擔保、無擔保的債權一樣小,勢必導致國內金融情勢的混亂。

  有擔保反而風險高   太荒謬

  特別是銀行過去對於有擔保的借款,通常願意給比無擔保借款更高的額度,未來若「排除抵押物權條款」實施,有擔保債權的銀行,面臨的損失恐將高於無擔保債權銀行,銀行業者感嘆,真的是太過荒謬。   

--------------------------------------------------------------------------------
         
   2007-10-01╱經濟日報╱第16版╱金融廣場╱記者陳宥臻/台北報導         

      債清法上路   將掃到車商   新車分期本金今年估達400億   恐爆呆帳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明年上路,提供新車分期付款的車商都「皮皮挫」。相關主管說,單家公司去年的貸放餘額就有100至300億元,只要一成車主倒帳,將使不景氣的車市雪上加霜,業者也擔心,車貸債務協商毀諾率也會因此攀高。

  國內提供新車分期付款的公司包括和潤、裕隆、中華賓士汽車等,截至今年8月的新車分期本金達255億元,估計今年將有400億元的規模。

  業者表示,債清法將在明年4月實施,各家律師事務所忙著打廣告,號召更多人進入更生或清算的行列。業者擔憂,在車市不景氣的狀況下,可能因此吞下大筆呆帳。

  業者指出,目前沒有新車分期付款的逾放比數字,但依各家業者規模,去年度皆有100至300億元的貸放餘額,只要有一成的車主進入清算的行列,每家公司就要個別吃下10至30億元的呆帳。

  但是車子屬於擔保品,分期業者為何不取回逾期繳款車主的車子?業者表示,繳款未滿兩年的新車就算因車主逾期被「捉車」,殘值仍不夠支應貸款。車子的跌價速度快,以新車來說,第一年後就要折價兩折,如果80萬元的新車分為6年攤還,車主繳款一年後就毀約,以清償的13萬元來說,還不足以彌補折價的16萬元。

  況且,很多車主早把車子送進當舖裡,更令車商沒輒。

  另一方面,提供分期付款的車商,也有自己一套的債務協商機制,目前維持繳款率達八成。業者擔憂債清法上路後,也會打擊繳款率。據了解,各家車商提供的債務協商條件不同,提供最多展延四年的還款期,還款利率約在8%左右。   
         
--------------------------------------------------------------------------------
         
   2007-09-26╱經濟日報╱第17版╱金融廣場╱記者陳宥臻、呂郁青/台北報導         

      22萬卡債族   難聲請更生   已參加銀行公會協商機制者,就算事後毀諾,也不適用更生或清算的前置協商機制。
         
     去年參加債協的小珍(化名),在五星級飯店任職主管,有穩定的工作,因為重視物質享受欠下高額債務,目前加入債務協商已一年多的時間,每期都按時繳款,最近耳聞身邊的友人希望棄協商、轉破產的計畫,也心動準備嘗試。

  小珍認為,經過債務協商後,雖然不用再挖東牆補西牆,但月付金高達月收入的三分之二,加上在台北的租屋價錢高,險些讓小珍過不下去,日子等於跟破產沒兩樣。因此若是聲請更生,經法院判決清算,最低只要繳款兩成的債務後,就可以免責,重新過日子。

  明年4月債務清理條例上路,像小珍一樣的22萬名債務協商者,到底能不能聲請更生或是清算?看起來恐怕機會不高。

  銀行公會上周通過法院外前置協商機制草案,訂出四大受理條件,開宗明義第一條,就已經把銀行公會協商機制「成立」者排除在外。銀行公會債務協商委員會吳清文明白表示,簽約時就算已經成立,不管事後有沒有交錢,是否毀諾,都算已成立。

  也就是說去年22萬名協商成立的債務者,就算事後毀諾,也無法參加明年前置協商機制。

  是否有資格參與前制協商機制為何這麼重要?因為要民眾若想聲請「更生」或是「清算」,通通得先通過協商這個平台,債務人得與債權銀行協商透過減息、延長還款期限等方式還清債務,雙方如果談判破裂,才能再進入更生或是清算。

  草案中的「成立」定義引發討論,也有銀行公會成員持不同意見認為,既有債務協商者毀諾後就算「不成立」,就有資格申請明年法院外前置協商機制。

  不過,玉山銀行主管表示,有能力償還債務的債務協商民眾,即使毀諾不還錢,除非有新事證,向法院聲請更生或清算的成功機率仍然不高,若闖關失敗,再回到跟銀行協商償還金額,反而條件很可能變差,這個算盤未必划算。
         
--------------------------------------------------------------------------------
         
   2007-09-24╱民眾日報╱第A05版╱財經綜合         
      
法院外前置協商機制明年4月上路
      
   【本報綜合報導】銀行公會上週通過「法院外前置協商機制」,作為債務人進入債務清理條例申請更生、清算前的機制,預定明年4月11日上路。根據公會規劃的申請流程共有四階段,最大無擔保債權銀行應於45天內完成與債務人的協商作業。

「法院外前置協商機制」設定申請人4項條件,包括一、未曾參與前置協商或銀行公會協商機製成立的債務人,二、需在5年內未從事營業活動或從事小規模營業活動的自然人,營業額平均每個月新台幣20萬元以下,三、債務人無擔保或無優先權的債務總額未超過新台幣1200萬元,四、須有積欠任一家金融機構債權的債務人。

辦理流程總共有四個階段,第一步申請階段,債務人必須填寫前置協商申請書與財務及收入狀況說明表,內容有目前各項欠款、持有財產、收入、支出和建議償還方案,同時必須檢附相關應備文件,直接向最大無擔保債權銀行提出申請。

在受理申請銀行根據債務人提供的資料向聯合徵信中心查詢清冊後,判定最大無擔保債權銀行後,申請案件就送至最大無擔保債權銀行辦理。

第二步就進入審核協商階段。最大無擔保債權銀行接獲申請案件後,應將債務人申請協商案件通知各銀行,3日內暫停對債務人催收。

最大債權銀行應該在文件齊全後20天內,完成前置協商通知債務人的程序,並代表所有金融機構與債務人協商還款條件,協商過後通知債務人和所有債權銀行依通過的協商還款條件辦理,在協商7個營業日內,把債務清償方案送最大債權銀行所在地管轄法院審核。

如果雙方無共識,最大無擔保債權銀行提供債務人協商不成立的證明書,債務人可以直接向法院依債清條例聲請更生或清算。通過的案件,最大債權銀行應請債務人簽署協議書及相關同意條款,才能送聯合徵信中心作信用註記。最大債權銀行應在45天內完成與債務人協商作業,若協商後10天,債務人無故不到場協商,視為前置協商程序還沒有開始,最大債權銀行將不核發協商不成立的證明,並通知債權金融機構恢復催收。最大債權銀行與債務人協商期間,至少需面談一次,除債務人不可抗力,無法親自面談外,全部協商過程才可改為通訊辦理。第三步驟則為協商通過案件,依照各銀行無法擔保債權金額比例攤還,由最大債權銀行統一辦理收款和撥付各債權金融機構款項作業,第四步驟為最大債權銀行,應把協商結果通知各債權金融機構和債務人。   
         
--------------------------------------------------------------------------------
         
   2007-09-22╱自由時報╱第C03版╱証券新聞╱李靚慧         
      
債務協商平台   再度啟動
            
     〔記者李靚慧╱台北報導〕因應債務清理條例將在明年4月11日正式實施,銀行公會理事會昨日通過「金融機構辦理債務清理條例法院外前置協商機制」,確認銀行公會的協商平台將再度啟動,且包括銀行、信合社、農漁會及郵局的債權,均一體適用。

  銀行公會理事長許德南表示,該前置協商機制,運作模式就如同去年的債務協商平台,將由最大債權銀行負責協商;至於去年未參與債務協商平台的金融機構,如信合社、農漁會信用部、台灣郵政及保險公司,如果是前置協商的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考量到欠缺債務協商平台的運作經驗,可轉由次大無擔保債權銀行負責協商。

  銀行公會之所以必須訂定前置協商機制的運作辦法,主要是因為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的151條規定,債務人有消費借貸、自用住宅貸款、信用卡或現金卡而負債,在向法院聲請更生或清算前,應先與金融機構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此一協商稱之為「前置協商」。

  昨日銀行公會訂定的協商機制,確定了未來前置協商的申請流程,包括債務人必須填寫的相關表格,銀行受理後,向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查詢債權人清冊後,申請案件也將送至最大無擔保債權銀行辦理。

  此外,銀行公會也規定,最大債權銀行在接獲申請後,全體無擔保債權銀行應在三日內,停止對債務人的催收;且當文件齊全後的20天內,應完成前置協商通知債務人的程序。

  未來協商若無法通過,最大無擔保債權銀行必須出具「協商不成立」證明書,讓債務人直接向法院聲請更生或清算。銀行公會強調,由於債務清理條例的施行細則尚未訂定,該項前置協商平台的作業模式,勢必仍有不少需修訂的地方,希望儘可能訂定完善的作業辦法,以配合債務清理條例上路   
         
--------------------------------------------------------------------------------
         2007-09-22╱經濟日報╱第04版╱金融新聞╱記者呂郁青/台北報導         
      
債清條例前置協商明定適用對象條件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明年4月上路,銀行公會昨(21)日通過前置協商機制草案,明定受理對象條件,包括未曾參與前置協商或銀行公會協商機制成立的債務人;五年內未從事營業活動或從事小規模營業活動的自然人,且營業額平均每個月新台幣20萬元以下;債務人無擔保或無優先權的債務總額未超過新台幣1,200萬元;積欠金融機構債權。

  此外,去年參與協商的債務人若毀諾,將不能再申請。未參加銀行公會的農漁會、信合社與郵局等金融機構,可將債權人轉介最大債權銀行來受理。

  銀行公會擬定的前置協商機制草案條件大致與債清法相同,但銀行公會決議,去年協商機制成立者,就不能再聲請。

  銀行公會解釋,去年與銀行簽約協定還款的卡債族,就算後來毀諾,也不符合明年參與前置協商的資格。也就是說,去年已與銀行達成債協的消費者,明年即使債清法上路,仍然不能聲請更生或清算。
   
--------------------------------------------------------------------------------
      2007-09-21╱經濟日報╱第14版╱金融廣場╱記者陳宥臻、呂郁青/台北報導         
      
債清法明年4月上路公會將否決成立法人   
            
     搶在銀行公會今(21)日改選理事長的大日子,明年4月要上路的新版債務協商前置平台草案將闖關銀行公會理事會,草案中否決成立專職法人方案,將維持在銀行公會的債務協商委員會架構,個案則由最大債權銀行負責。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將在明年4月11日上路,債清條例中規定債權人必需經過銀行債務協商平台,協商後若仍無法支付,才能走上更生與清算,透過重重關卡「認證」,免得債務人一窩蜂搶進破產行列。

  據了解,原先銀行公會會員有聲音,希望新版協商平台能由非營利的法人組織專職負責,因為法令上路後債務協商將成為常態性組織,若要建置完整的資訊系統費用也要高達10億元,由債權銀行按比例支付,台灣金服中心也傳出曾有意爭取。

  但新案草案中卻否決成立專職法人的方案,仍維持舊有方式,由銀行公會債務協商委員會主導,而債權人個案則由最大債權銀行負責。

  有銀行公會成員就認為,新版協商平台後續還要接到更生與清算,應設立專職人員負責處理、統計、追蹤,如果維持舊架構,等於是銀行人員都用兼職方式處理,效率較差。

  距離債清法上路只剩下半年多,債務協商委員會主委吳清文表示,主管機關要求能早點看到協商機制平台,銀行公會早就規劃完成,因此,才會臨時決定趕在今天理事會決議。

  相關銀行主管指出,通常這類的大案子都會經由每個月的理監事會決議、再送交銀行局。這次正巧碰到銀行公會改選理事長,每月月底固定召開的理監事會議也暫停。新版債協平台的草案安排在改選理事長後,以新上任的理事長坐鎮通過此案,顯示此案的急切性。

  吳清文說,草案架構與流程跟舊版協商平台很相像,並未規劃期數以及利率,須等行政院規劃中的債清條例施行細則出爐後,才會有進一步條件   
         
--------------------------------------------------------------------------------
   2007-09-18╱經濟日報╱第17版╱金融廣場╱記者   陳宥臻         
      
生活理財家   卡債族還款機制   三步驟放寬
         
           國內有22萬名卡債族已加入債務協商機制,立法院三讀通過「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後,導致大量卡債族本來與銀行講好,現在卻不願還款,毀諾率攀升至四成。為防止情況惡化,銀行公會決議將採三步驟放寬還款機制。

  銀行主管說,如果持卡人想要轉向破產、放棄協商,各銀行已經掌握確債務人詳細的務資料,要順利聲請更生,機率並不如想像高。

  以銀行公會放寬的債務協商機制來說,首先是銀行公會在最近一次的理監事會議中決議,加入協商機制的債務人若繳款困難,可先繳「五成」月付金,其餘按期攤還。

  台新銀副總吳清文解釋,有特殊情勢未能於當期繳出應繳金額的債務人,只要繳交當期應繳金額50%以上,經最大債權銀行認可,可暫不視為毀諾。其短期繳款項納入次期應繳金額計算,若債務人未在次月全部補足,即視為毀諾。

  接著,銀行公會也放寬還款「喘息期」的範圍。原本債務人若遇到非自願失業或重病,可以申請最長兩期不繳款。現在則放寬至債務人因配偶、直系血親罹患重病,或因繳稅、子女學費等必要支出,可提出相關文件申請延期,延繳期最長兩期(兩個月)。

  也就是說,不僅是債務人本身,若是親屬發生困難,導致債務人還款困難,也可以申請延繳月付金。

  第三項放寬措施,則是銀行可視條件暫緩對債務人實施加速條款。銀行主管表示,過去卡債族假設有信用卡債務逾期「一期」未還,銀行可以執行加速條款,債務人就會失去「分期利益」,全部債務將視為全部到期,必須一次還清債務,不然就得拍賣名下的不動產來還債。

  現在銀行公會決議放寬到「兩期」,未來加入債清法的更生人,若是延期繳款的期數未逾兩期,且同意依原借款契約條件分期償還,並將所積欠的本息、違約金等,依剩下的還款期間平均攤還,銀行可同意不行使加速條款。
         
--------------------------------------------------------------------------------
         2007-09-17╱經濟日報╱第16版╱金融廣場╱記者陳芝艷、陳宥臻╱台北報導         
      
債清條例將上路,催收案暴增   委外催收機構   評鑑標準趨嚴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將在明年4月上路,為儘快回收債權,今年以來銀行業者集中火力委外催收,估計無擔保債務催收量已突破20萬件大關。為避免案件量大增可能導致催收品質下降,造成客訴糾紛,銀行公會最近擬定委外催收評鑑標準草案,提高催收業者資格標準。

  各銀行業者擔憂明年債清條例上路後,會有不少債務人選擇破產,讓銀行吞下大筆呆帳,因此銀行業者在年初債清條例一讀通過時,就開始加速清理不良債權。

  催收業者指出,今年來每個月的催收量都在成長,雖然沒有正式數據統計,但業者預估手上的無擔保債務催收量,已達到20萬件的歷史新高。

  催收業者的業績量上升,但為避免催收品質良莠不齊,銀行公會提醒,催收公司之前若有業務上重大瑕疵,都會被登記在金融聯合徵信中心上,銀行在選擇催收公司時可以當成參考。此外,銀行公會今年7月也制定「債權催收受託機構之評鑑標準及評比項目修正草案」,以加強業者品管,預計近期銀行公會理監事會也將進一步討論。

  據了解,修正草案特別規範催收公司的財務體質,草案表明受委託機構無累積虧損或虧損達實收資本額三分之一者,就不符合新進委外催收機構的遴選標準。

  草案也保護債務人不被暴力威脅,因為委外催收必須制定標準作業化流程,讓銀行能掌握催收程序,剔除不法的催收程序。   
         
--------------------------------------------------------------------------------
   2007-09-02╱經濟日報╱第31版╱金融廣場╱洪于智         
      
消債條例   債務人生活之限制   
            
     債務人依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以下簡稱消債條例)清理債務,消債條例設有更生及清算兩種程序供債務人選擇,債務人可以依其自身之財產、債務狀況,選擇以更生或清算程序清理債務。

  如債務人選擇清算程序清理其債務,其所受各項限制較多,例如在清算程序中,債務人有逃匿或隱匿、毀棄或處分屬於清算財團財產之虞者,即有被拘提、管收之可能;清算程序終止或終結後,並不當然免責,有固定收入之債務人,並需普通債權人之受償總額達債務人聲請清算前二年間,可處分所得扣除自己及依法應受其扶養者所必要生活費用之數額,始能免責。

  且須符合一定要件,始可復權。故消債條例所隱含之精神,實有鼓勵債務人先以更生程序進行債務清理,以避免債務人所受程序之負擔與所免除債務不成比例。

  清算程序係屬簡易之破產程序,為免損害債權人權益情事,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即應統一處理債務人之財產,並避免債務人恣意減少財產或增加債務,自應對於債務人管理、處分財產之行為予以限制,故消債例例亦規定債務人應交付財產及有關文件予管理人或法院指定之人。

  現行破產法第82條規定債務人於破產宣告後至程序終結期間,破產人所取得之財產亦屬破產財團,係採膨脹主義。然因債務人受破產宣告後,經濟活動受到相當限制,可新獲之財產至為有限,採膨脹主義之結果,易降低債務人獲取新財產之意願。

  另外,亦造成破產財團不易確定,影響破產財團財產之分配及程序之進行。如採固定主義,債務人於破產宣告後努力所得之財產歸屬債務人,可促其早日回復經濟活動,於社會較為有利。

  至債務人因繼承或贈與等無償取得之財產非因債務人努力獲致,為增加財團之財產,自宜將之列入破產財產。是消債條例就應屬清算財團之財產,以固定主義為原則,兼採膨脹主義。明定除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時,屬於債務人之一切財產及將來行使之財產請求權外,於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後,程序終止或終結前,債務人因繼承或無償取得之財產,亦屬清算財團所有之財產。

  然為維持債務人最低限度之生活,並基於人道或社會政策之考量,專屬於債務人本身之權利及禁止扣押之財產,自不宜列入破產財團之範圍。另為確保債務人重建經濟之機會,避免債務人無從維持生活,亦授權法院得審酌一切情事後,以裁定擴大自由財產之範圍。

  然生存權為憲法第15條所保障國民之基本權,債務人及依法受其扶養者仍須保有其必要生活費用,始足以維持其生計,故此部分之費用視為清算財團費用。而為防止清算財團之財產不當減少,債務人之生活,本不宜逾越一般人通常之程度。

  且清算制度賦與債務人重獲新生、重建個人經濟信用之機會,無非期以清算程序教育債務人,使之了解經濟瀕臨困境多肇因於過度奢侈、浪費之生活,故於債務人聲請清算後,即應學習簡樸生活,而不得逾越一般人通常之程度。

  消債條例亦仿外國立法例,明定法院得依利害關係人之聲請或依職權限制債務人之生活程度,期能導正視聽,使債務人、債權人及社會大眾明瞭清算制度為不得已之手段,債務人一經利用清算程序清理債務,其生活、就業、居住遷徙自由、財產管理處分權等即應受到限制,而非揮霍無度、負債累累後一勞永逸之捷徑。

  更生程序之基本精神,乃債務人與債權人協議成立債務清償之更生方案,在更生程序終結前,債權人自會考量債務人之生活程度。但為促使債務人履行更生方案,並教育其合理消費觀念,消債條例亦規定法院為認可更生方案之裁定時,因更生方案履行之必要,對於債務人在未依更生條件全部履行完畢前之生活程度,亦得為相當之限制。如此,即可讓債務人明瞭無論係以何種程序清理債務,在債務清償期間,定須過著儉樸之生活。

  最後,要向讀者強調者,無論是更生或清算程序,對於債務人都會產生程序上之負擔,僅是強度有別,所以應是債務清理的最後手段,如能選擇其他方法,例如與債權人協商,以降低負擔及分期給付之方式完成清償,才是清償債務之最佳手段。(作者為司法院法官)         

 
線上訂購匯款帳號現場諮詢聯絡我們首頁

教材說明

所有權利均歸屬宇法數位出版有限公司

 

 

 

 

律師司法官 考試科目 補習班 函授 推薦
司法事務官 行政執行官 公證人 國防法務官 檢察事務官偵查實務組

調查局法律實務組 書記官 執達員 高考法制 法警 錄事 庭務員
PTT推薦 宇法 官網 李俊德律師 李俊德老師